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是我国唐朝初期的丞相之一。
杜如晦非常善于做判断题,他与当时的另一位名相房玄龄,演绎了“房谋杜断”的佳话,共同辅佐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后,又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他不幸英年早逝后,唐太宗始终难以忘怀杜如晦的功劳。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杜如晦所走过的历程。
一.自幼就聪慧,果断选明主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他小时候就聪明有悟性,并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隋朝末年,他的才干被一位隋朝大官看重,认为他有国家栋梁之才,还让他保持这份美德,随即安排一个滏阳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的职务,鼓励他从底层开始做起。
杜如晦不愿意为已经腐败衰落的隋朝卖命,不久就辞官回家了,他决定静观其变,等候更好的主人出现。机会终于来了,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杜如晦慧眼发现,当时太原起兵的李唐集团很有发展前途,而秦王李世民正广招天下贤才,于是果断出山投入秦王府,并逐步成为李世民的亲信。
这是杜如晦的第一次果断决策,也为他后来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皇上准确判断,“房谋杜断”成名相
在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非常忌惮李世民帐下人才济济,影响他的太子之位,就上奏唐高祖要赶跑这些人才,李世民与近臣房玄龄商量去留的人员名单时,房玄龄对他建议道:“其他人暂时无关紧要,只有杜如晦最好要留下,因为他是王佐之才,今后对您肯定有大用,决不能放走此人!”李世民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到高祖面前把杜如晦保在了身边。
这段经历让房玄龄与杜如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为后来他们共同为李世民服务创造了契机。而杜如晦也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房玄龄举荐他是相当正确的。
在唐朝建立之初,杜如晦随同李世民南征北战,分别在讨伐薜举、刘武周与宋金刚,以及统一全国的关键战役,虎牢之战中屡次为李世民出谋策划,立下了很大的功勋。
特别是在唐太宗成功夺位的玄武门之变中,当时李世民一直下不了动手的决心,连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心腹大臣都劝他不了,最后,李世民命令尉迟恭带他的佩剑,去请来已被软禁的房玄龄与杜如晦,在征求他俩意见并周密布置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且成功登上皇位。
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后,房玄龄与杜如晦同为他的宰相,他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共同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房玄龄善于为唐太宗出谋策划,而且出起主意来往往是好多个,这让唐太宗常常难以决策,到底使用哪一个?他在这时就询问杜如晦,而杜如晦每次都能迅速决断,在房玄龄的众多主意里,挑选出那个最好的良策提供给唐太宗,且结果证明都是正确的。
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这样的绝妙组合,被人们称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能为皇上呈现很多良策,确实比较智慧,但他只是给皇帝出了很多选择题,而杜如晦却善于决断,等于是在
出的题目中做出判断,为皇上的正确决策指明了方向。杜如晦实际上是技高一筹,因为他首先要将这些选择题进行筛选,还要分析当时的形势或者情况,最终再考虑皇帝的性格与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决策的对与错是有风险的,必须谨言慎行、果断睿智。
三。英年早逝,皇帝深切思念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染病最终病死,英年早逝的他终年只有46岁。唐太宗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连续三天不能处理朝政。
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杜荷)为郡公。
为纪念杜如晦,唐太宗在文学馆建立后,将他位列为十八学士之首;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将杜如晦列第三位。这些充分说明,唐太宗对杜如晦一直是深切怀念的。
总之,我国唐初名相杜如晦,非常善于做判断题,他与当时的另一位名相房玄龄,演绎了“房谋杜断”的佳话,共同辅佐李世民,不仅让其成功登上皇位,还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他不幸英年早逝后,唐太宗始终难以忘怀杜如晦的功劳。杜如晦能谋善断的能力值得人们称颂,他对领导的忠诚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