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有这样的困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发炎频繁发作,脸上时不时冒痘,心烦失眠,仿佛身体上部有团火在燃烧;而与此同时,双脚却总是冰凉,下肢水肿,稍微吃点生冷食物就腹痛、腹泻,如同置身于寒冷的冰窖之中。这便是典型的上热下寒体质!
人体可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如雾,主心肺,负责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中焦如沤,主脾胃,承担着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重任;下焦如渎,主肝肾,有排泄糟粕、储存精气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应处于平衡状态,气血上下流通顺畅,水火既济。然而,当上焦之火不能下行,下焦之水不能上济时,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局面。
而中焦作为上下焦沟通的枢纽,一旦出现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等问题,就会导致气机不畅,阻碍气血的上下交通,从而引发上热下寒的症状。
上火下寒是一种常见的体质问题,主要是由于肾阳气不足、阴阳失衡所致。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当肾阳虚时,就会出现水湿内停、阴寒盛于下的现象。同时,由于肾阳不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而独盛于上,导致口舌生疮、咽喉红肿等症状。
《黄帝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针对上火下寒的体质,中医调理的关键在于温补肾阳、调和阴阳、打通中焦。
艾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对于上火下寒的体质来说,艾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理方法。
下面是改善上热下寒常用的艾灸穴位分享:
1、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抵抗力强。
2、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人体前正中线上。艾灸关元穴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使其运行于全身,驱散寒邪,改善手脚冰冷、畏寒等症状。
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艾灸气海穴能够温经通阳、温运气血的作用,通过化瘀通络,给身体带来温暖,祛除寒凉。
4、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健脾,增强脾功能,促进血液生成和输布,保证正常的气血运行。
艾圣医皇提醒,以上穴位一般艾灸15-20分钟即可,以皮肤温热为度。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同时,艾灸后不宜立即洗澡或食用生冷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方面的调理,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从而进一步改善上火下寒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