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温度下降,身体会需要散发更多的魅力热量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
天冷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要多穿衣服,但衣服本身是没有持续产热功能的,衣服只能较大化保存现有温度,人体的温度还得是要靠自体产热。
比如身体在春夏季的自热约37度,秋冬季的自热约36.5度,在不同温度下,衣服起的作用是让身体的温度保存在自热温度里,它本身不产热。
有的人说:胖的人不怕冷,怕热
不准确,应该是肌肉量大体脂率高的人才不怕冷怕热,肌肉量小的胖既怕冷也怕热!
因为肌肉量大产热的能力强,脂肪厚保暖的能力强
只有保暖的能力没有产热的能力该冷还是冷,但脂肪高热的散热就会慢很多。
身体产热主要靠这些
静态时主要是靠内脏产热,骨骼肌为辅,活动时主要是靠肌肉产热,内脏为辅。
脏器越新(年轻),机能越好(心肺、血液、内脏功能)静态时就越容易产热。
肌肉体积、力量越大,动态时产热就更快更多。
ps:体脂率越高越保暖,保暖时间也能更长
另外还有食物热效应
食物热效应是指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也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这种效应不仅仅是因为摄食动作本身,还包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转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通常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产生,2小时达到高峰,3小时恢复正常。
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对食物热效应的影响不同,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强,碳水化合物次之,脂肪最弱。
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约可达30%~40%,碳水化合物为5%~6%,脂肪为4%~5%。
综上所述,人体产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包括心脏摩擦、脂肪燃烧、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肌肉收缩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情况下对人体热量的贡献程度不同,但共同维持遮人体体温和正常生理活动。
简单来说温度低的时候要让身体能持续产热保持舒适的体温,需要:
1-高效的基础代谢
年纪越大身体的脏器就会变老变旧,基础代谢就会越慢
作息不规律的或者缺乏运动的脏器和心肺功能也会变差,越差基础代谢越慢
基础代谢能力下降身体的产热能力就会降低
2-持续的活泼
爱动的、活泼的人身体肌肉经常都在活动,收缩速度快、幅度大、频率高体温就高
有每周2次及以上增肌运动习惯的人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就会增加
肌肉纤维体积越粗越容易产热
3-食物热效应
吃/喝辣的东西
辣椒素会与口腔和胃肠道中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特定受体结合(TRPV1),向大脑传递“灼热感”的信息,大脑收到这个信号会启动散热机制
吃/喝温热的东西
只要吃比自己体温高的东西,身体的体温就会升高
吃/喝蛋白质含量高的东西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需要耗费身体更多的能量,脏器持续运转也会持续产热
但1和2需要时间累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所以想靠这些提高身体的产热、保暖能力可能不太现实,所以在觉得冷的时候大脑一定会让胃发出咕咕声,刺激宿主进食,用食物热效应提高身体的温度。
为了不那么容易变胖,又能抵抗寒冷,早午晚餐我各举个例,这些类型的食物和做法更容易保暖且不容易胖!
【比例】
蛋白质3.5/碳水化合物4.5(精细碳水2.5+ 不可溶+可溶性纤维1.5)/脂肪2/
【食谱】
【早餐:燕麦片蒸蛋,豆浆】
燕麦片35克,鸡蛋两个打散加入鸡蛋5倍的温水,和燕麦片混合,加保鲜膜隔水蒸15分钟。
无糖原味豆浆300ml
优质蛋白质和粗纤维组合很适合早上吃
【午餐: 洋葱肥牛+炒青菜】
主食:混合杂粮饭
午餐的脂肪含量可以适量高一些,脂肪和蛋白质的组合更扛饿,脂肪也会保护蛋白质的消化,更长时间保持身体的温度
午餐建议吃杂粮饭,可以让血糖更稳定,避免情绪饥饿或者情绪暴躁
【晚餐:鲫鱼豆腐汤+蒜蓉西兰花】
主食:白米饭或者混合杂粮饭
容易胀气、消化没那么好的建议晚餐吃容易消化的白米饭
午餐和晚餐的食谱可以互换,怕晚上容易跑厕所的可以把汤羹类放在午餐(我个人比较喜欢晚餐喝汤)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请大家不要假装忽视
就是:分量和热量!!!!
AI: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上一篇:联合国糖尿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