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初一,科尔沁部的寨桑贝勒,将自己13(虚)岁的女儿,嫁给了当时34(虚)岁的后金四贝勒皇太极。这位少女,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科尔沁寨桑贝勒,遣子台吉吴克善,送女与四贝勒为妃。四贝勒迎之,遇于沈阳城北冈,筵宴如礼。
——《清实录·清太祖实录·卷之九》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因为称帝、大封后宫时,嫁给皇太极已经11年的孝庄,尽管不可能超越她的姑姑成为中宫,却也只得到了一个“西侧福晋”的位置,在五位受封的福晋中,排名垫底。
汗之清宁宫正宫大福晋为国君福晋,东关雎宫福晋为东大福晋,西麟趾宫福晋为西大福晋,东衍庆宫福晋为东侧福晋,西永福宫福晋为西侧福晋。
——《满文老档》
崇德三年(1638年),26(虚)岁的孝庄,生下了皇太极的第9子福临。《清实录》中,除了说福临出生的时候,“红光照耀宫闱经久不散”、“香气弥漫数日”之外,并没有提到,皇太极有做出以示庆贺的举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孝庄的姐姐宸妃生下皇太极的第8子那会儿,皇太极高兴得,下令大赦;蒙古各部,也纷纷遣使臣,送去贺礼。
为此,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孝庄并不讨皇太极的喜欢。
01
孝庄皇后,应该是皇太极正式娶进门的第4位妻子。
皇太极的第1位、第2位妻子,分别是钮祜禄氏(后金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女儿)、乌拉纳喇氏(乌拉部博克多贝勒的女儿)。
孝庄的姑姑——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是皇太极娶的第3位妻子。
孝庄,比皇太极小21岁,甚至比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都要小4岁。孝庄与皇太极的这桩婚事,是由努尔哈赤决定的,但皇太极同意娶,应该也是因为在他看来,孝庄长得挺好看,毕竟,皇太极是个比较看重女人相貌的人。
例如,《满文老档》中有记载,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皇太极在娶戴青贝勒的女儿之前,就有事先派人带话过去:他要先见见这位姑娘,满意的话,就留在宫中,要是不满意,就不娶了。
时值选贤,遂遣人往聘此福晋,转谕其父曰:“我召来观之,中则留于宫内,不中则遣之还。”遂召福晋至,暂憩城外。
——《满文老档》
孝庄嫁给皇太极3年多后,在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初八,生下了她与皇太极的第一个孩子——皇太极第4女雅图。
然后,在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十二日,孝庄又生下了一个女儿——皇太极第5女阿图。
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十六日,孝庄再次生下一个女儿——皇太极第7女。
根据孝庄生孩子的频率,怎么也不能说,她不讨皇太极的喜欢。
天聪六年(1632年)的时候,皇太极身边有正式名份的妻子,应该只有孝端、孝庄这姑侄俩。因为那时,皇太极就以只有中宫、西宫2位福晋、还差1位东宫福晋为由,娶了蒙古扎鲁特部戴青贝勒的女儿。
上已册立中宫皇后及西宫妃,惟东宫未备。闻蒙古扎鲁特部落戴青贝勒女贤,遣使往聘之。迎至,册为东宫妃,集诸贝勒大臣,设大宴。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十一》
一般来说,“东宫”的地位,比“西宫”要高,但在《满文旧档》中,却是将这位东宫福晋,称为皇太极的“第三福晋”。第一福晋,肯定是指孝端皇后;第二福晋,应该指孝庄了。
汗的第三福晋,是扎鲁特部的巴雅尔图代青的女儿。
——《满文旧档》
另外,在天聪七年(1633年)四月二十八日,科尔沁大嬷嬷(孝端皇后的母亲),领着小嬷嬷(孝庄皇后的母亲)、以及吴克善、满朱习礼夫妇、绰尔济等人,朝见外出狩猎的皇太极时,小嬷嬷有依次向皇太极的大福晋、小福晋、新福晋,献上礼物。那时的大、小福晋,应该指的是孝端、孝庄这姑侄俩;新福晋,自然就是那位来自扎鲁特部的东宫福晋。从小嬷嬷献礼的顺序来看,孝庄并不算屈居东宫福晋之下。
(小嬷嬷)献大福晋彭缎捏折女朝褂朝衣二套;献小福晋蟒缎捏折女朝褂、妆缎捏折女朝衣各一袭;献新福晋蟒妆缎捏折女朝褂、朝衣各一件。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那位东宫福晋,在嫁给皇太极的次年,即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十五日,给皇太极生了一个女儿(皇太极第6女),这个孩子,只比孝庄所生的皇太极第7女(即后来的固伦端献长公主),早1天出生而已。可见,当时新婚燕尔的皇太极,并没有冷落孝庄。
尽管史料中记载,皇太极是因为戴青贝勒的女儿“贤”,才决定娶她回来,当东宫福晋的,但他俩成婚3年多后,皇太极就不喜欢这位东宫福晋了。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初七,皇太极将才生完孩子10多天的东宫福晋,送给了自己的表侄子——叶赫部金台石的孙子南褚(也写作南楚)。
汗的第三福晋是扎鲁特部的巴雅尔图代青的女儿,因不合汗的意,给了叶赫的德尔格尔台吉的儿子南褚。
——《满文旧档》
皇太极始终留孝庄在身边,可见,孝庄与皇太极,相处得还是挺融洽的。
02
孝端、孝庄这姑侄俩,虽然在天聪年间,一直有在生育,却都没有儿子。正好孝庄的娘家,还有一个女儿,虽然已是26(虚)岁,但还是在可以生孩子的年纪、且比皇太极小17岁。于是,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孝庄的姐姐、即后来的宸妃,被送来与皇太极完婚。
己亥。科尔沁国卓礼克图台吉吴克善,送其妹至。上偕皇后诸妃迎至,设大宴,纳之。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二十》
皇太极娶了宸妃之后,2人的感情很好。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四日,比孝庄晚嫁给皇太极的宸妃,就后来居上,被皇太极封为“东大福晋”,地位仅次于当时被封为“国君福晋”的孝端皇后。尽管那个时候,宸妃并没有为皇太极生儿育女。
皇太极对宸妃,很是宠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皇太极就会冷落了其他福晋。
崇德元年(1636年)三月二十五日,后来的懿靖大贵妃(即五福晋中的西大福晋),为皇太极生下了第11女。
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十六日,庶福晋纳喇氏,为皇太极生下了第6子高塞。
同年的三月十五日,皇太极的另一位庶福晋(没有记录姓氏),生下了皇太极的第12女。
四月十九日,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为皇太极生下了第7子常舒。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孝庄的姐姐宸妃,也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即皇太极的第8子。七个多月后,即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孝庄也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第9子福临。
如果宸妃的儿子,不是在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夭折的话,或许,福临出生的时候,皇太极也会进行庆祝。可惜,福临降生的前两天,宸妃刚刚痛失爱子。为了不刺激到宸妃,皇太极当然不会公开举办庆祝活动。
同样,在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二十日,当时的西大福晋,生下了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博穆博果尔。史料中,也没有皇太极对此有所庆祝的记载。这是因为,33(虚)岁的宸妃,刚刚在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不幸病逝。
宸妃的去世,对皇太极的打击,确实很大。他先是在宸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之后接连几天,伤心得连饭都不想吃,以致于体力不支,在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二十三日这天,病倒了。孝端、孝庄、及其他几位福晋,还有王公大臣们,急得不得了,赶紧为皇太极祈祷。好在过了几个小时,皇太极好了一点,才稍微吃了点东西。
上居御幄,饮食顿减,圣躬违和。是日,午刻, 皇后、 宫妃、及诸王大臣,陈设祭物于神前祈祷。酉刻,上方愈,稍进饮食。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五十七》
崇德六年(1641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追封宸妃为“元妃”,谥号是4个字的“敏惠恭和”。
己巳。追封宸妃为元妃,谥曰:敏惠恭和。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五十八》
但奇怪的是,《清实录》中,只有在崇德年间,称去世的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就只称呼宸妃,为“宸妃”。《清会典》中,就只称“宸妃”,“敏惠恭和元妃”这一称呼,提都不提。
遣官祭福陵、昭陵之寿康太妃、宸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之二百一》
而在《嘉庆朝实录》、《道光朝实录》中,连“宸妃”都不提了,对于昭陵妃园寝,就只称作是“昭陵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
遣官祭福陵之寿康太妃、昭陵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寢。
——《清实录·清仁宗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去世,享年52(虚)岁。这距离宸妃去世,也才过了1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孝庄31(虚)岁。
皇太极的离世,发生得很突然。前一天,皇太极刚给他的第5女阿图(孝庄所生),举办了婚礼。皇太极给阿图找的丈夫,是和硕额驸恩格德尔的儿子——索尔哈。第二天白天,皇太极还好好的,但到了晚上,就“端坐而崩”,没有任何的征兆。
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六十五》
因为皇太极没有事先指定继位人,所以,就需要由诸位宗室、大臣们,选定新君。
03
按照那时“子凭母贵”的原则,排在第一梯队的候选人,就应该是皇太极第1子豪格、第9子福临、第11子博穆博果尔。
豪格的生母,是皇太极的继妃乌拉纳喇氏。虽然皇太极称帝后,并没有加封过豪格的生母,但豪格肯定不算庶子。顺治皇帝,就称豪格为“亲兄”,而称侧妃所生的五哥硕塞,为“庶兄”。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皇太极去世时,他已是35(虚)岁、又是亲王,理应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支持豪格的,可是,“因王性柔,力不能胜众”,豪格最终败下阵来。
多罗豫郡王曾语我(豪格)云: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能胜众,议遂寢。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四》
福临那时虽然只有6(虚)岁,但他在5(虚)岁时,便能够射中一只狍子,可见,资质不错,更何况,他还有科尔沁蒙古贵族的支持。
时皇九子甫五岁,射中一狍,众皆称异。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六十三》
至于博穆博果尔,虽然其生母,是五福晋中排第三的西大福晋、亦是蒙古贵族出身,但博穆博果尔当时只有3(虚)岁,年纪太小。
另外,皇太极去世那天,孝端皇后的母亲和硕福妃、孝庄的母亲和硕贤妃,因为前来“贺捷”,而恰巧都在盛京。这两位颇有政治手腕的女性,出于维护自己部族的利益,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时外藩科尔沁国和硕福妃、和硕贤妃,与察哈尔故额驸额哲妻固伦公主、祁他特额驸妻固伦公主、弼尔塔噶尔额驸妻固伦公主、多罗郡王班第额驸妻公主、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妻、多罗巴图鲁郡王满朱习礼妻多罗格格等,俱以戚属贺捷至盛京,未还。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经礼亲王代善等王公大臣们一致同意,当时年仅6(虚)岁的福临,成为皇太极的继任者。
于是,和硕礼亲王代善,会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以天位不可久虛,伏睹大行皇帝第九子【福临】天纵徇齐,昌符协应,爰定议同心翊戴,嗣皇帝位。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一》
而因为福临还无法处理政事,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便被推举出来,“辅理国政”。
多尔衮,比豪格都要小3岁,如果豪格继位,那今后,多尔衮肯定没有什么话语权。另外,多尔衮早在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十三日,就娶了科尔沁国大妃的女儿(孝端皇后的妹妹)为福晋,所以,从私人感情上来讲,多尔衮自然也希望,与自己福晋有亲戚关系的福临,可以继承皇位。
己丑。科尔沁国大妃同额驸满朱习礼、祁他特、桑噶尔寨、巴图鲁,送其女至,与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婚。
——《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之二十六》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正式即皇帝位,是为顺治皇帝。到了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顺治皇帝从盛京出发,迁都燕京。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又在燕京,举行了一次即位大典。
順治元年。甲申。冬十月。乙卯朔。上以定鼎燕京,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九》
但无论是在盛京、还是在燕京,顺治皇帝都没有正式册封孝庄为皇太后。
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的元妃去世。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十三日,多尔衮倒是追封他已故的元妃,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从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多尔衮很看重他的这位福晋。
丁卯。摄政王以玉册玉宝,追封其妃博尔济锦氏,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四十七》
《清实录》中记载,皇太极去世后,孝庄曾想为皇太极殉葬,但各亲王、大臣,都以顺治帝还年幼、需要人照顾为由,劝她不要殉葬。
遗诰曰:予以薄德,幼承太祖高皇帝登聘,获奉太宗文皇帝,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不幸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
——《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但根据顺治皇帝所说,多尔衮摄政期间,孝庄与顺治见面的次数,少得可怜。负责照顾顺治的,都是乳母李氏。
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三日,顺治皇帝才给礼部下谕旨,要给自己的生母,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那时的多尔衮,已经去世,顺治皇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爰遵古典,博采众谋,拟上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恭晋隆礼,用展孝思,尔部将应行事宜,择吉具闻。
——《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之五十二》
结束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5(虚)岁的孝庄,在慈宁宫病逝。孝庄生前,就嘱托过康熙,等她去世之后,不用将她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在“遵化州陵茔近处安厝(cuò)”,就可以了,理由是,孝庄认为,“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她更愿意长伴儿孙左右。为此,康熙皇帝将孝庄的梓宫,安放在了“孝陵之南”。
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
——《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之十六》
不与皇帝合葬的清朝皇后,也不是只有孝庄这一位。例如,顺治皇帝的第2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就是葬在了孝东陵;再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是葬在了泰东陵;嘉庆皇帝的第2位皇后——孝和睿皇后,葬在了昌西陵。
(注:本文由[头条
@热爱瘦身的鱼
]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