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徐凯文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而且变得非常严重,极端事件也发生了很多。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到2005年,中国的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3%,美国是18.1%;
——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是6%,美国是9.5%;
——如果看终身患病率,美国会占到50%。
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一年前,我做了一份“丧文化”调查,收到2371位大学生的反馈,感觉非常迷茫、困惑、沮丧、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非常丧”和“比较丧”的比例超过20%。“丧”的来源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同辈竞争,人际关系等。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情况,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心理健康研究发现,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
空心病 :价值观缺失
所致的精神障碍
6年前,我做过一个“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演讲。焦虑经济学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焦虑和恐惧更好卖的。在近些年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词令我心生恐惧:“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资本疯狂追求利润,成为教育内卷和剧场效应的重要祸首。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观察到,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能出现空心病,也就是“价值观缺失所致的精神障碍”。它有以下几种表现:
01
抑郁
有空心病的表现者,大都有抑郁的症状,所以常被诊断为“抑郁症”。现在抑郁发生率高达26.4%,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想想看,一个班级40个人,有超过10个人会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而且越是所谓的“好学校”比例越高,服药效果也不好。为什么呢?因为问题不在生物层面。
02
孤独
现在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来我这里咨询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学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感,觉得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关系,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东西都不能打动他们。既然一切都可有可无,就很容易放弃自己。与其说是“抑郁”引发了这种感受,不如说是这样的感受引发了抑郁。
03
自我缺失
在孤独感的背后,是长期没有解决的“自我认同”问题,缺少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积极的价值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青少年期有这种困惑是正常的,因为自我发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的问题。但问题在于,这种状况在这些孩子身上要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04
外部认同
在自我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只能从别人的肯定当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拼命追求别人的肯定,成为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别人是谁?是父母,是老师。但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活着就特别累,活在别人给的人设里,终归不是自己的样子。
05
被评价的恐惧
寻求外部认同久了,每天都在被评价(考试成绩,排名)以后,又会产生对被评价的恐惧。
曾经和一些我认为有空心病特征的同学做团体咨询。这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说:请不要夸赞我肯定我,“现在肯定我,下次就可能否定我,我们讨厌被评判。”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被评价,到处参加考试,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吗?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什么吗?是每次都考第一。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绩以后,他的恐惧感反而更强了。到最后,学习就和焦虑、恐惧联系在一起。
06
自杀倾向
曾经认识一个读国际学校的学生,他的目标是考上藤校,念高三的时候,他一直是班上第一名。有一天,他妈妈联系我,说他走了,用学到的知识给自己注射了毒药,结束了生命。在这之前,他每天学到凌晨四点半,学到崩溃,终于不想再这样生活了。
07
自我否定和厌恶
美国的特朗普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戏称他为“懂王”。他每天都在全世界面前夸自己,非常自恋,美国的精神病学家都诊断他是自恋型人格。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是更符合人性的。所以当我最初接触一些个案的时候,就很奇怪,那些孩子都是光环叠满的,但他们却如此厌恶自己,甚至到了要自杀的程度。可见,成绩好、人缘好,这些并不能够带来自我肯定。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只是为了考上所谓名校,不得不学。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现在青少年的抑郁病史都较长,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不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也不佳。
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障碍和误区
孩子们越是自省,越觉得痛苦。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在生物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和教育层面的。那么,把教育或者社会问题医疗化就能解决吗?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医生,吃药,就能治好吗?看病吃药只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绪。就像不治理雾霾,只靠“呼吸内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前些年国家出台整治过度资本化的校外辅导,是解决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心理危机频发?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在不断改变社会规范,而中国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01
价值观多元化
我的一位朋友是教授、博导,孩子初三了,拒绝上学,他就来找我。他说:“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竟然说我们教授头脑简单!”我说,你儿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那时候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价值多元的世界,接触了海量知识和信息,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了,心理自然早熟。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过的辛苦,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02
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
还遇到过一个想自杀的高中生,父母特别着急带她过来。我问他们一家三口“什么是幸福?”这对60后父母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学教授的,他们觉得,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女儿一听就急了,因为对她来说,幸福就是能够和父母平等对话,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03
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多元的,然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这是荒谬的。如果教育只有一个评价标准的话,最应该评价的就是“立德树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识。但现在的评价体系,连技能都不一定要有,只有知识,只要你考得好就行。
当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压力自然越来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来越弱,孩子成了整个社会压力的最终承载者,难免不出问题。
04
功利化的教育
在西方,空心病的起源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国,空心病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分数、升学率都成为教育GDP的指标,都被转化为经济收入。学校、机构出名了,就可以收很高的择校费、代班费,成为一门产业。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导致空心病愈演愈烈。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因为先有了精致利己主义的家长和老师。“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同学都当成敌人,学习变成了危机之源,这是多么荒谬的价值观!
预防胜于治疗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最后,我想谈一点解决方法。
第一,人类始终需要一种智慧,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瑞士朋友,当时她来中国访问,我问她在研究什么,她说是研究中世纪失传的一种古拉丁语分支。这么生僻的一个领域,瑞士国家也不大,毕业以后能干啥?她说,整个瑞士和这个专业相关的职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导师的工作。只要导师不退休,她就只能做助教,做临时工。我说那你至少要保证基本生活吧?她说因为她喜欢这个专业。
然后我意识到,瑞士很富裕,公民基本不缺钱。而钱也让我们多了一些选择的自由,这就是财富的意义。我们70后这一代积累了一点财富,那么我对女儿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她去买车子房子,而是让她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哪怕挣钱不多,只要喜欢就好。所以,物质基础就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能够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上大学不是为了找高薪的工作,上名牌大学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进四大行。
人除了生物和心理以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质或者金钱能够满足的。
第二,要回归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做的研究,有些寻衅滋事的罪犯会被关进单人牢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就是没人和他说话。一个礼拜还行,但两个礼拜下来人就崩溃了,保证书、检讨书就写出来了。可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斗士都能够经受这种精神折磨,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我觉得很简单,他们有理想和信仰。
那怎么看本心和良知?中国人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王阳明作了总结阐述,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当你物质没有满足的时候,就先吃饱穿暖;物质满足之后,就要升级心灵,去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能不能帮助别人,对社群,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来源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新校长传媒
/重要提示/
为了不错过每一篇教育好文
教育路上,我们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