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寒冷,人体的脾胃功能也容易受到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减慢,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在面对冬季寒邪影响时,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寒气袭人呢?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摄入的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进而生成气血,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一旦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的生成就会不足,就像工厂的生产原料供应不足,无法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一样,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各种健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冬季是人体阳气内藏的季节,也是调养脾胃、补充气血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能量消耗减少,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通过适当的方法健脾暖胃、补养气血,就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乃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络,达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的效果。
下面是适合冬季健脾暖胃、温补气血的常用艾灸穴位分享:
1、脾俞穴: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艾灸脾俞穴可以加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2、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人体前正中线上。艾灸该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人体的气血供应,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气海穴: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艾灸气海穴可以培补元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4、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足三里穴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双向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身体抵抗力。
艾圣医皇提醒,以上穴位一般艾灸15-20分钟即可,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感受到脾胃功能的改善和气血的充盈。在进行艾灸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制定合适的艾灸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维护脾胃功能和气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