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宫颈癌被称为“有望首个被消除”的癌症,然而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率均为妇科肿瘤第一位,特别是1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远端转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吴小华教授近期在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指出,宫颈癌患者仍然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癌症临床研发的持续创新,不断为患者生存带来新的可能性。
宫颈癌的病因是高危HPV持续感染,还会经历癌前期病变、宫颈上皮瘤变,最后发展为癌。当前宫颈癌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措施,第一级是病因预防,也就是按时接种HPV疫苗;35岁左右的妇女通过宫颈癌筛查可发现癌前期病变,这是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即诊断癌症发病后接受规范性治疗。
HPV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及宫颈癌筛查可以大大降低癌变几率,然而,这两级预防措施普及率仍远远不足。当然,任何疫苗和筛查都难以做到100%,高危HPV人群携带,部分女性HPV易感体质,或是因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都是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因此,世卫组织定下所谓“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除”,而是将发病率降至十万分之四;目前是十万分之13.8,还有几倍的差距。
宫颈癌确诊后进入治疗阶段,目前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80%。早期局部的宫颈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率为5%左右;局部晚期癌症患者不能手术治疗,但是可以做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复发率36%左右;如果发现时已经出现癌转移,手术和放疗均无法治疗,只能做化疗或者靶向治疗,这些病人复发率更高。癌转移化疗加上血管靶向药物,相较化疗取得了3.5个月的进展,免疫治疗接着将无进展生存期从半年增加到一年,生存率从不超过一年,提高到将近30个月。
一线治疗后仍出现宫颈癌复发,接下来的就是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二线治疗策略。它可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实体肿瘤,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今年8月,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ADC药物维替索妥尤单抗在中国澳门获批,全球临床三期研究,包括今年十月日本公布的队列性研究显示,相比传统化疗,该疗法在中位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方面均显示出明显优势,有望作为复发或移性宫颈癌二线治疗新标准治疗方案。
2021年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通道,为居民在大湾区用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港澳药械通”政策加速了新药新械在港澳与内地的互联互通,让全球领先治疗手段尽早惠及患者。此次ADC疗法在大湾区的应用启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有力武器,也可以提前积累临床用药经验,造福更多患者。目前,首家获得“港澳药械通”政策批准应用的医院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吴小华总结,宫颈癌作为一种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有效防治的癌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如果不幸确诊甚至复发,我们也有了新一代的“武器”应对,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保护人体组织。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尝试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血管靶向等方式联合,进一步提高患者全周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