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脚步悄然临近,这一节气又被誉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其中“至”字,寓意着极致,标志着冬至时节阴寒之气达到顶峰,气温降至一年中的冰点。冬至之后,正式步入“数九寒天”的凛冬时节。
古人云“冬至一阳生”,意指冬至乃阴气至极而阳气初生的转折点。阴气盛极则衰,阳气悄然萌动,自然界的万物皆在默默蓄积力量,静候来年春暖花开,焕发生机。
在此养生关键期,应当如何调养身体?
遵循《黄帝内经》中冬三月“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的养生智慧,冬至养生首要任务是保暖防寒,悉心呵护体内阳气,饮食上则以温补为主。
《黄帝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谢俊明主任医师进一步阐释,中医理论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力的源泉。阳气充沛,体魄强健;阳气不足,则疾病丛生。因此,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的根本所在。冬至时节,阴气至极而阳气初生,虽已萌动,却极为微弱,因此需要倍加呵护,严格防寒保暖。
冬至亦是进补的黄金时期,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谢俊明指出,冬至时节,人体为维持体温和生理功能,需摄取更多热量,故宜多食用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桂圆、红枣等,以温补身体,提升抗寒能力。同时,可适当食用药膳调养,如当归羊肉汤、枸杞红枣粥等。但需注意,温补应适度,过量则易导致上火或肥胖。此外,应避免冷饮、雪糕及生冷瓜果等寒凉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日常起居方面,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阴固阳。衣着需随气温变化适时增减,尤其是头部、颈部、腰部和脚部等易受寒部位,更需做好保暖措施。
冬季主藏,虽然应减少户外活动和运动量,但并非完全禁止活动。适量运动可激发身体阳气,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瑜伽、太极等室内运动,既能锻炼体魄,又能促进气血运行。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
冬至养生,还需注重养心。冬季气候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对周遭事物失去兴趣。此时,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冬至养生需根据个人体质灵活调整。阴虚体质者宜滋阴降火,阳虚体质者则需重点养阳。
(陈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