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周熙临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于会群
参照表格自测一下
你的糖代谢状态还好吗
你是“小糖人”队伍里的一员不?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谢性疾病。多与不合理膳食,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相关。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上的非药物调养方法,强调根据体质、病因、证候给予不同食养方案,在调和气血、平衡人体营养、辅助预防疾病上效果显著。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日常食养提出八条原则和建议
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
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 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
蛋白质 15%至20%
碳水化合物 45%至60%
脂肪 20%至35%
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 18.5至23.9kg/m2之间。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
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主食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食物,应占主食的 1/3 以上。此类主食和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GI较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
四、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至45分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
要适量控制油、盐、糖用量,不饮酒,将血糖、血脂、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烹调油或肥肉不宜摄入过多。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 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饮酒也会导致血糖波动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
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
八、自我管理,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