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如同一池积水,众多企业面临着IPO困难、资金流动不畅的困境。就在今年12月,上海市政府宣布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这一举动能否切实帮助行业润泽并激活市场,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那么,这个并购基金的设立到底能否疏通生物医药领域的“堰塞湖”呢?
无数的创新药企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期待着资金的注入与并购的机会。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的股价低迷,很难通过增发股票为并购提供现金支持。创新药企创始人和投资人们在过去的并购谈判中,常常被各种新词汇搞得困惑不已,更重要的是买卖双方之间巨大的估值鸿沟让许多重磅并购梦碎。
例如,东北制药收购鼎成肽源和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这两起并购,算得上是国内药企在这方面的少数行动,而更多的本土企业却因缺乏购买力而无法后续发力。或许,答案正隐藏在上海市这一新设立的并购基金中。作为地方政府首次专门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设立的资金支持,如何操作将是关键。
针对这一目标群体,不难发现,未来的创新药企并购市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当今市场流动性不足,许多企业在并购时过于注重已经盈利的标的,令尚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倍感窘迫。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走向并购市场。实际上,许多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都看到了并购的机遇,部分领导者提出应该在行业内聚焦在研药物的潜力,以便更好地评估和判断
然而,对于许多追求高确认度和低风险的相对谨慎的企业来说,他们的判断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相较于旨在追求快速盈利的仿制药企,面对具有高风险特征的创新药企,传统药企需挥别“一刀切”的决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购资金的效益。
对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未来无疑是并购的高峰期,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为此,产业资本、政府资金应当共同形成合力,营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促进创新药企的健康发展。适用性的地方政策或许能为创新药企的突破提供新的机会。许多业内专家纷纷呼吁,政府基金在参与并购时不应过于注重“短平快”的项目,而是要关注行业发展方向与整体战略方向的契合。
结尾时,回顾这一轮市场变动,回归到最初引发讨论的100亿元并购基金。让我们对它抱有期待,同时不忘审视其真正能为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在未来的日子里,生物医药市场能否顺利脱离“堰塞湖”,期待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各方参与者是否还能在这个政策引导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值得我们的耐心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