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大雪已至 }
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正是保养精神、收藏精气的好时机。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此时正是冬季进补调理的最佳时机,以下是一些大雪节气中医养生的建议:
起
居
调
养
壹
早睡晚起
冬季养生应遵照《黄帝内经》中“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原则。大雪时节应当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晚起以养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建议晚上最迟不可晚于子时(晚上11点)睡觉,早上如条件允许可至天空发白才起。
贰
保暖防寒
大雪节气,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外出要增加衣物、戴帽子和围巾。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足是最容易受寒邪侵袭的三个部位,因此这些部位的保暖尤为重要。
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头部不注意保暖,寒气会使血管收缩,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还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
2.胸部和腹部:胸部和腹部受寒之后,易损伤体内阳气,可能引发心脏病与胃肠病。
3.足部:脚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足部又与全身的经脉有联系,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大雪节气也要注意足部的保暖,选好保暖的鞋袜,同时多活动足部,还可以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以驱除寒冷、活血通络。
中医养护
大
雪
叁
减少户外活动
大雪节气之后要减少户外活动,以免消耗过多的阳气。同时做到放松精神,舒畅心情,不焦虑,保持心态平和。
饮
食
调
养
大雪时节,地冻天寒,人体为了抵御寒冷,就必然要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这也就是所说的“进补”。一般来说,牛肉、羊肉、鸡肉、虾等肉类食物都是此时进补的好食材,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但是进补还需要考虑个人体质和食材的凉热属性,阳虚体质人群可以吃些温热性食物来保暖,如羊肉、虾、韭菜等。也可以喝些姜枣汤(生姜加大枣一起煮),或是吃猪肚鸡、羊肉煲、水煮牛肉等菜式,都适合大雪时节温补。
此外,桂圆、核桃、枸杞等药食两用之品也是不错的选择。阴虚体质人群需要和温热性的食物保持距离,养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多摄入水分,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虽然天气寒冷,平日出汗较少,但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水分其实并不比夏季少。同时,可以适当吃些滋阴作用的食物,如藕、山药、梨以及甲鱼、泥鳅、淡水鱼、鸽子等。还可以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
大雪进补还可适当进食汤粥,滋补阴津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大鱼大肉带给身体的负担。各种五谷杂粮粥就是此时的调补佳品,比如小米粥、玉米粥、燕麦粥、黑米八宝粥等。 同时进补也不宜过度,过于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要少吃,谨防内生积热,招致病邪。可以搭配一些清火降气、消食的食物,比如白萝卜、白菜等当季蔬菜。白萝卜生吃能清热润肺,熟吃能补气顺气,尤其和猪肉、羊肉等一起炖着吃,效果更佳。
中医养生
运
动
养
生
在大雪这一节气中,养生之道在于动静结合。所谓“动”,并非指剧烈或令人汗流浃背的活动,而是推荐进行适度强度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和快走等养生操或耐力训练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活动主要针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对气候波动的适应性。至于“静”,则建议练习“坐功”。每天清晨,采取双腿盘坐的姿势,头部转向左侧的同时双手从身体两侧缓缓提到胸前,手心向上,接着手心朝下双臂慢慢下降,头部回正。随后,头部转向右侧,动作与左侧相同,左右交替,各做15次。
中
医
防
病
穴位养生
大雪节气可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神阙、关元、涌泉、大椎、气海、命门等穴位,能够补气温阳、温经散寒、益肾固精、培元固本,提高身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膏方进补
膏方本就是药材用水煎煮,滤取药物的煎液,经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或者稠厚的药膏,其主要作用是补虚扶正,改善体质,以调阴阳、益气血、补五脏、助正气为主,兼顾祛邪疗疾。大雪节气之后,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食膏方以强基固本。
综上所述,大雪节气的中医养生应注重起居调养、饮食调养、运动养生和中医防病等方面。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增强抵抗力,抵御寒冷的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