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焦虑患者被贴上“顽固型焦虑”标签。这些朋友,他们可能已经在治疗的路上求医问药多年,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吃过了各式各样的药物,看过数位医生,但焦虑就是一直没好,十数年如一日地活着。
那么,为什么这焦虑的“顽疾”如此难以攻克呢?简单总结一下:
1.先说说“对症下药”的误区
有些患者朋友,一遇到不舒服,就习惯性地对着药品说明书找答案,胃不舒服就治胃,头不舒服就治头,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症状没解决,反而还添了新乱子。
焦虑这事,它不像感冒咳嗽那么直接明了,它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和心理上的状态,需要综合性的治疗策略,而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治疗过程中的“半途而废”
有些患者发现吃了药症状有所改善,就迫不及待地停了药,心想“这药挺灵的,好了就不用再吃了”。结果呢?没过多久,老毛病又犯了,再吃药却发现效果大不如前。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误区,治疗焦虑就像爬山,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吃吃停停,只会让你在原地打转,甚至倒退。
3.那些“急性子”的患者朋友
他们往往想要药到病除,吃了两三天药没见明显效果,就开始怀疑这药不行,那个大夫不靠谱,于是频繁换药,结果是哪个药都没吃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治疗焦虑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你想想你生病是一天两天了吗?想着一两天去治好多年病,自己想想可能吗?每种药物都有其起效的周期,过早地否定只会让你错失可能的有效治疗。
4.把药物当成了治病的唯一法宝
一有病就想着吃药,却忽略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焦虑症的治疗,除了药物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认知和心态调整。
你得学会正视自己的焦虑情绪,理解它背后的原因,然后逐步去改变那些消极的想法和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焦虑的根。
5.医患信任与配合的问题
在治病的这条路上,医生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果你总是怀疑医生的判断,质疑药物的效果,甚至更愿意相信非专业的亲戚邻居的话,那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治病的首要条件是信任与配合,只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积极调整心态,才能迎来康复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