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 是一种常见症状,久蹲后站起会出现、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后会出现、坐车时间久了也会出现……“晕” 似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 “晕” 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发生,但不同类型的 “晕” 是有区别的。很多患者对眩晕症状缺乏了解,认为眩晕、头昏、头晕是同一回事,因而常常混淆且无法清晰地描述发作时的具体症状。据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各地就诊 “眩晕专病” 门诊的 768 例患者中,最后确认为眩晕的占 49.1%、头晕占 28.1%、头昏占 22.8%。由此可见,门诊以 “眩晕” 就诊的患者,可能有一半都并非真正的眩晕。
眩晕属于头晕症候群的一部分,在临床中需要与头晕的另外三种情况(头昏、平衡不稳、晕厥前状态)进行鉴别。眩晕是由于机体对空间定位出现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表现为摇摆不稳、波浪起伏、跌落感等。患者往往不敢睁眼,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症候。
头昏是指阵发或持续性的大脑不清晰感、头沉、头胀、头部发紧感等。平衡不稳是指在行动中有站立不稳或运动失调的头晕症候。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眩晕呢?引起眩晕的疾病非常多,临床常以脑干前庭神经核为界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相对而言,周围性眩晕发生率更高,占 50% - 70%。
1、周围性眩晕:视物旋转的症状严重,多为发作性、短暂性,常伴有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常见疾病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 “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前庭阵发症等,其中耳石症在所有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2、中枢性眩晕:视物旋转的症状较轻,多为持续性,休息后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明显,少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且往往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常见疾病有脑出血、脑梗死、前庭性偏头痛、脑炎、小脑或脑干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3、中枢性 “恶性眩晕”,常由后循环缺血导致,即椎 - 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小脑、脑干缺血甚至梗死。由于其运动错觉通常不严重,伴随的自主神经反应较轻,早期容易误诊、漏诊。尽管发病率不高,但病情紧急危重,预后差。
此外,精神疾患(如惊恐发作或广泛性焦虑障碍)及其他全身疾患(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可导致眩晕。
总之,头晕可能不仅仅是头部问题,它可能与心、脑血管,颈椎,内耳以及消化系统等多个身体部位有关。因此,在应对头晕症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和缓解头晕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您经常感到头晕或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