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医院的走廊里永远散发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那是药水、消毒水和焦急情绪混合而成的独特气息。今天,这气息中似乎又多了点“稻谷”的芬芳。
冯大妈,一个年近六旬的河南普通乡镇人,职业是小饭馆的老板娘。她做事雷厉风行,爱操心,最不怕的就是麻烦。可偏偏有些事情,人再能耐也扛不住。
这一日,冯大妈一脸疑惑地走进了医院的门诊部,身后跟着她那嘴唠叨的老伴儿刘师傅。
医生王主任正一边翻着病例,一边抬头看了看她:“哎呀,是冯老板娘啊!来,坐,今天咋啦?”
冯大妈一边把包往旁边的座椅一撂,一边皱着眉头开始述说:“医生,这脑袋最近一直嗡嗡作响,晚上睡不安稳,白天老觉得头皮发麻,有时候甚至有点痒。您看看,这啥毛病啊?”
半年的频繁就诊,他早就认得冯大妈这张脸了,还是头一回听到她说这症状:“嗯,得细细检查检查。最近吃啥特别的东西了?还是用了啥不寻常的?”
冯大妈挠了挠头发,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医生,我这脑袋还能出啥大事啊?”
“就是最近,我用了一种新的枕芯——稻谷壳。听人说,睡着凉快又健康。”
刘师傅在一旁补充道:“可不嘛!村里的人都说稻谷壳天然透气,能吸汗,冯大妈听了,立马就做了个枕头。”
说到这里,他悄悄瞟了冯大妈一眼,心里想着:要不然谁家会有这闲情做枕芯啊?
王主任听到这里,眼睛瞪得溜圆。他心里瞬间跑过无数个医学知识点,稻谷壳虽然听起来很生态、很传统,可是其中的“门道”不比药方子简单。“冯大妈啊,你这稻谷壳枕头用多久了?”
“半年。”冯大妈的回答干脆利落。
王主任眉头微皱,翻出一本病例,扫了几眼后抬起头:“冯大妈,你听我说,稻谷壳虽然自然,但问题是它的储存和使用时间。”
“一旦用了超过三个月,如果没有经过杀菌处理,很容易滋生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和霉菌。”
冯大妈眼珠一转,没当回事儿:“哎呀医生,别吓唬我啊,不就是枕个头嘛,有啥事?”
王主任叹了口气,打开了电脑,输入几行字后,屏幕上显示出一行标题:“稻谷壳枕芯与螨虫滋生情况”。
他说道:“研究表明,未经处理的稻谷壳使用超过三个月后,滋生螨虫的概率会超过80%,尤其在南方潮湿地区,这种情况更甚。”
冯大妈的脸色终于变了:“你说我这嗡嗡声,是因为螨虫?”
王主任点了点头:“还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得先做个头皮取样和耳道检查。大妈啊,很多人觉得天然的东西就安全,但其实这天然的东西里,没处理好,也能成大麻烦。”
检查过程繁琐又有点尴尬,冯大妈坐在椅子上动也不敢动,心里暗暗懊恼:早知道当初别听隔壁李大婶的“土方子”。
刘师傅在旁边忍不住插嘴:“医生,那为啥有些人用稻谷壳枕头还没啥事呢?”
王主任手里的仪器咔嚓一声,取完样后回答道:“这和环境、使用习惯有关。北方干燥、通风好,用稻谷壳枕头反而没什么问题。”
“而如果储存不当,稻谷壳吸湿性强,又长期使用,就会成了滋生细菌的温床。”
王主任看了看数据,重重地点了点头:“冯大妈,这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尘螨残骸和霉菌孢子,尤其是耳道里,有轻微的炎症反应。这是造成你头皮瘙痒和嗡嗡作响的原因。”
刘师傅在旁边连忙说:“还用啥啊,这枕头就是个祸害!”
王主任笑笑:“其实,不是稻谷壳不能用,而是你得定期处理。每隔两到三个月,用太阳暴晒,或者高温杀菌,保持干燥。平时多换洗枕巾、枕套,避免湿气积聚。”
王主任摇了摇头:“螨虫这玩意儿,体积小到肉眼看不见,数量一多,能引起皮肤炎症,甚至喘息性疾病。”
关于稻谷壳当枕芯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梦,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预防医学, 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