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初一。
李鸿章致函福建巡抚丁日昌,称“飞霆”和“策电”二艘蚊子船(炮艇)待募齐弁勇后调赴台湾巡防,并加以督操训练,扬武舰管带张成不太诚实干练,邱宝仁有些软弱,头目水手恐多生疏,望严督他们抓紧操练。第二批炮艇明年四月可到福建,已叮嘱吴赞诚代为验收,挑募管带水手,再与张成等结伴北来。
张成是广东南海人,1867年,与同乡的邓世昌、林国祥、李和等10名学过英语的粤童,一起进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学习。
学成后,随即登“建威”号练习船实习2年,张成学习相当优秀,据洋教习日益格1874年向福州船政局所做的报告书,称最优秀的二人是张成和吕翰。张成已具备当舰长的条件,不久被指派为福建“海东云”号管带(舰长)。
张成此后平步青云,不断得到升迁,证明其的确有过人之处。1874年,他历任龙骧舰、靖远舰舰长。1878年任永保舰舰长,升游击,随后调往北洋水师任职。
1879年,张成又调回福建水师,任旗舰“扬武”舰长。1884年,张成得到张佩纶的赏识,被委任统带福建水师,成为清末海军中早期将领和最早任舰队司令的毕业生。
1879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二十二。
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的吴赞诚派把总陈毓松管驾“靖远”轮船,于次日开赴金陵。
吴赞诚虽没有进士出身,却拥有能吏之名。他是洋务运动时期淮军中涌现出的一代名臣,也是晚清政府对台湾加强统治和建设的先驱者。
吴赞诚于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初一出生在庐江县城关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奏调吴赞诚至北洋,随办洋务制造事宜。
因吴赞诚诗文与数理皆精,既懂制造,又精通管理,李鸿章十分器重他。李鸿章将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兵工厂——天津机器局托付于吴赞诚,足见李鸿章对吴赞诚的信任和倚重。
在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中,有能力的吴赞诚,是开拓的先锋,处事的砥柱。后来,两家更是结为姻亲,吴赞诚子孙与李鸿章家族有4房姻亲。可以说,在淮军中,李鸿章对吴赞诚可谓亲厚第一。
此后,吴赞诚先后担任福建船政大臣、福建巡抚等职。光绪四年夏,吴赞诚奉旨署理福建巡抚。为了稳定民心,他殚精竭虑,为当时较为原始的台湾社会厘定规则。此后,吴赞诚的足迹几乎遍布台湾全岛。最重要的是,吴赞诚在台湾期间还理顺了台湾的通商事宜,可以说,吴赞诚为台湾社会的近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十五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称吴赞诚在台“勤事忘身”,曾专折奏请清廷为吴赞诚在台湾建祠祭祀,并建议国史馆立传。
1884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十七。
李鸿章致电驻德公使李凤苞,称有人奏参其办理铁甲舰延误,嗜利玩公,令其交卸公使事情后,只可留在德国守候,押船回到天津。两天后的十九日,李鸿章收到李凤苞回电,称请速派人前来,交卸船务使务,或六月验收“济远”,并交一同回华。
1886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初十。
福州船政大臣裴荫森奏,因船政提调道员周懋琦担任第三届留洋学生监督,拟请留下吴仲翔担任船政提调。
1887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二十一。
李鸿章致电醇亲王奕譞,称周馥已向德国银行借款500万马克,约合银90余万两,岁息5.5厘。
1888年1月14日,旧历十二月初二。
两广总督张之洞乘“广甲”兵轮巡海。五日抵达琼州海口,七日抵达廉州北海,八日抵达雷州海安,十四日到汕头,十九日到香港。二十至二十五日,换乘中等兵轮考察蕉门、横门、磨刀门、厓门,沿西江直上肇庆,二十六日回到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