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做胃镜检查的人日益增多,不少人的胃镜报告中出现了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结果。这使得许多人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整日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仿佛患上了心病。因为教科书以及各类科普文章都明确指出,萎缩、肠化属于癌前病变,而铺天盖地的真假科普也宣称若不治疗就会发生癌变,所以很多老百姓觉得自己早晚都会患上癌症。然而,有的医生却说萎缩性胃炎无需治疗,有的医生则认为 “不治将恐深”“迟则生变”。这着实让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感到无所适从,陷入了紧张和焦虑之中。那么,萎缩性胃炎是胃缩小了吗?
当然不是,萎缩性胃炎只是一个病名,指的是胃黏膜变薄、上面的腺体减少或消失。专业来讲,就是胃黏膜固有腺体包括泌酸腺、黏液腺减少或者部分消失,胃小凹变浅。病理科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腺体减少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萎缩。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替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正常情况下,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黏液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当某个部位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时,即为肠化。肠化的出现和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慢性黏膜炎症,胃固有腺体逐渐变小,并可能完全消失,后续重新生长出来的腺体细胞就有可能被肠型上皮替代,就如同庄稼地里长出了杂草。
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生理性的,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二是病理性的,由生活习惯、HP 感染、遗传、自身免疫、药物、胆汁反流等因素造成。
是不是所有的萎缩和肠化都会癌变呢?
并非如此。胃黏膜癌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发生的过程。只要在发生异型增生阶段前采取措施,阻止萎缩肠化的进展,就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经过积极治疗和干预能逆转最好;即使不能逆转,维持现状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实际上,轻度的萎缩癌变率非常低,10 年癌变率低于 1%,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祛除病因后,几乎为零。只有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在这个阶段,发生胃癌的风险会陡然增加,需要严密控制和监测。
据一项近十万例的胃癌流行病学观察研究,经过近十年的随访发现:萎缩性胃炎平均每年的癌变率是 0.1%,肠化的年癌变率是 0.25%,轻中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为 0.6%,重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为 6%,这表明胃癌的风险随着演进过程的推进而升高。
对于胃镜报告中的萎缩、肠化等情况,大家不必过度惊慌。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明确病情,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