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认为贫血属于太阴病范畴,主要表现为气血两虚。中医治疗贫血常采用健脾生血法,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血液生成和循环。
太阴病是中医学辨证学中的一种辨证类型,主要特点是阴寒背盛,阳气不足。贫血可被归类为太阴病范畴,因为贫血患者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往往伴有寒冷感和怕风怕冷等症状。中医认为,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有多种,而主要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虚和血虚。
健脾生血法治疗贫血案例:
患者主诉于1年前出现贫血面貌,并曾就诊于某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被诊断为中度贫血。在确诊后,患者未接受系统的治疗,因此寻求进一步的中医治疗,在我科门诊就诊。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为74g/L,说明患者确实存在中度贫血。在初诊时,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睡眠差、入睡困难、眠浅,以及无怕风怕冷、无口干口苦、汗出、纳可、大小便正常等症状。患者还报告月经量过多,并伴有血块和暗色。患者的舌诊结果显示舌淡润,水滑,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分析逻辑:
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的中医辨证为太阴病,气血两虚。太阴病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病证,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阴寒背盛。患者的乏力、中度贫血以及对寒冷的怕风怕冷等症状都可以与阳气不足相关联。而气血两虚则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患者的纳可、大小便正常、舌淡润以及脉沉细也是气血两虚的常见体征。
使用黄芪建中汤+二仙理中汤+当归补血汤 为主力加减治疗
黄芪 45g,桂枝 15g,白芍 15g,大枣 20g,炙甘草 10g,茯苓 30g,白术 20g,当归 15g,制川芎 10g,盐泽泻 15g,仙鹤草 75g,仙茅 15g,炙淫羊藿 20g 中药10付,每天一剂,分早晚2次服,水煎煮600ml每付3次,温服。
效力:中度贫血,服药后睡眠好转,无口干口苦,无怕风怕冷,汗出,纳可,二便如常,月经量较前减少,有血块,色暗,舌淡,苔白,脉沉细。
原方继服10付后:辅助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18g/L。面色红润,无贫血貌,经期间头轻症状较前好转,睡眠较前明显改善,无口干口苦,无怕风怕冷,无异常汗出,经量较前减少,有少许血块,色暗,纳可,小便正常,大便2天1次。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边有齿痕,脉沉细弱。
方义:
二仙理中汤,为理中汤加仙灵脾、仙茅,健脾和胃理中扶阳。
黄芪建中汤,来源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健脾生血,强化脾胃吸收功能。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国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
三方合用共奏健脾阳、资肾阳、补气血的综合功效,对于西医诊断的贫血有确切疗效。在中医治疗贫血中,常采用健脾生血法,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血液生成和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贫血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该耐心等待,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下一篇:探索高血压的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