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每一个朝代和国家,总有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将军。他们中间有人有对帝王忠心耿耿,有人却以战功为由,位居皇权之上。汉武帝时期的霍光,一生英勇善战,却丝毫不将皇族放在眼里。在汉武帝死后,他先后扶持刘贺和刘询登上帝位。
在平民百姓心中,国家拥有一位武艺高强、善用兵法的大将军,既是人民的福气,也是一件充满安全感的事情。近代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机之时,无数将士用自己的鲜血抵抗外国入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坚强的堡垒。
古代也有很多将军,英勇善战,救人民于水火。然而,很多古代伟岸的将军形象,都是人为塑造出来的。从汉朝起,就有了小说一词。这类故事先开始流传于小型官员之间,然后经过传诵,在百姓之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故事逐渐偏离原本的故事情节,走向夸张的方向,最终小说的故事就在道听途说中慢慢构建起来。
道听途说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在乱世或者充满纷争的朝代,这种道听途说会表现得更盛。人们总是喜欢在绝境和危难中,塑造一个虚拟的英雄人物。他们期待这些英雄真的能够从天而降,然后救他们于水火。实际上,有6位“大将军”,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他们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是被虚拟出来的人,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现代的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也会采用夸张的手法,将这些虚拟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结合在一起拍摄。这就给观众传输了错误的历史信息,让观众误以为他们真实存在过。下面这几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就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现实中并不存在。
在电视剧《隋唐演义》中,隋炀帝手下有一位名将,名为宇文成都。他是隋唐时期的“宇文将军”,英勇善战,武艺高强,是剧中实打实的反派角色。他被隋炀帝封为“天宝大将军”,多次战胜义军,还以一己之力斩杀了三位义军头领。只是这样善战的人物,最后却败在李元霸的手下。
战胜宇文成都的李元霸,也是虚构的人物。此人在小说《说唐》中,武功位居天下第一,百战百胜。他不仅将宇文成都活活打死,还以少胜多,直接将对面军队的185万人斩杀至70万人。像这样逆天般存在的人物,只有虚构的小说里才会出现。现实中,虽然也有以少胜多的先例,但也不会夸张到这个程度。
唐朝时期的将军罗成也是《隋唐演义》中的形象,跟《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十分相似。两人都是英俊潇洒,但是不苟言笑。面对危机时,两人都善于智取。罗成就曾经用智取的方式,拿下窦建德。只可惜罗成此人归顺李世民,从而遭到李建成的打击报复,最后乱箭穿心而死。
被岳飞挑下马的柴桂,也并非历史人物。此人虽然存在感不强,但是相传身份高贵,是后周世宗皇帝的子孙后代。在赵匡胤起兵谋反时,鉴于柴桂的身份,还专门封他为梁王。只是柴桂这人天生气度小,听不得别人怂恿,而做出起兵造反的行为。结果半途中遇上了岳飞,一招就被其制服。
年纪轻轻就战死沙场的杨宗保,也是虚构出来的。一部电视剧《杨家传》,深刻展现了杨家将士们的英勇和杨门女将的豪气。作为第三代当家人的杨宗保,在西夏一战中以血肉之躯抵抗,最终战死沙场。他的死亡,导致后来杨家女将出兵征战西夏。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历史上并无杨宗保这个人物。演义里塑造这个人物,应该只是为了突出杨家将的英勇。
《隋唐演义》里的薛丁山,此人乃名将薛仁贵的儿子,受到父亲的真传,薛丁山也是有勇有谋。在他第一次出征时,就独自带兵救出被敌军包围的薛仁贵,之后还娶了樊梨花为妻。在大唐的演义史里面,薛丁山的结局是最完美的。他不仅征西胜利、战后封爵,还家庭美满,令人羡艳。
越是身处动荡当中,人们就越期待一位完美形象的人出现。很多时候,人们还会主动美化那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英雄豪杰。百姓的这些行为,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虽然这些人物充满了虚假性,但是他们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的幻想,给人们的闲余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参考资料:
《送浑将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