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很多意志坚定,为革命胜利做出突出贡献的将军,张宗逊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革命元老
张宗逊的资历非常老,1924年,16岁的他在家乡渭南的一所学校读书时,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革命者。1926年,张宗逊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在此期间,他又成为了共产党员,从此一生追随党的脚步。
从黄埔毕业后,张宗逊参加了北伐,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先后任排长、连长。1927年,
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我党的处境一度变得岌岌可危,为反抗老蒋的屠杀,我党的仁人志士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时任国民革命军某警卫团连长的张宗逊,追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起义遭受了挫折,导致不少人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开小差离队,时任特务连长的张宗逊,却坚定的同毛泽东站在了一起,他坚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起义一定会成功,革命一定会胜利。
起义受挫后,形势一度十分复杂,毛泽东的安危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关键时刻,张宗逊挺身而出,
随
护在毛泽东的身边,无论是攻浏阳,还是转兵文家市、三湾改编,张宗逊都坚定地站在毛泽东的身边,保护着他的安危。
秋收起义受挫后,为了保存火种,最终部队上了井冈山,在途中,张宗逊亲率一个排的兵力,寸步不离毛泽东,甚至连睡觉都睡在毛泽东的身边。最终在张宗逊的护卫下,毛泽东率部队顺利到达井冈山。
在红军时期,毛主席出现在哪里,身边必定有张宗逊,他跟着毛主席,一路从井冈山,打到了延安,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遵义、赤水、娄山关等重要的战役战斗,为革命立下了大功。抗战之初,张宗逊在120师任职,展现出了过人的指挥才能,他率部转战山西、河北等地,指挥部队连战连捷,歼灭大量日伪军,为党为国再立新功。
后来,由于革命的需要,时任晋西北第三分区司令员的张宗逊,率部回师陕甘宁,再度担负起了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重任,打退了国民党顽军对边区的多次进攻。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宗逊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陕甘宁野战军的司令,率部多次重创敌人,消灭了学长胡宗南的大量兵力,有力的保证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由于长期肩负护卫中央的重任,张宗逊被后人称之为“近卫上将”。
解放战争末期,张宗逊升任一野副司令员,和彭老总搭档,并成为彭老总的重要助手,在此期间,他参与指挥多场重要战役,为大西北的最终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包括张宗逊在内的一大批战功卓著、劳苦功高的革命者们被授予军衔,成为开国将帅。
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计划被授予大将,张宗逊从井冈山时期,就追随毛主席革命,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担当重任,完全有资格授予大将。
与最终授衔的大将们相比,张宗逊无论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他们差。然而,由于名单的缩减,张宗逊与大将失之交臂,最终只能屈尊上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虽然没能跨进大将的行列,但是能上能下毕竟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早在红军时期,张宗逊的职务就曾经几上几下,甚至还从出现过官越当越小的情况,对此,他从来没有怨言。
对于一名真正的革命者来说,从来不会计较职务的高低,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是在为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以后的岁月里,除了短暂的到军区担任过副司令员外,张宗逊一直在军委、总部任职,先后负责过训练、院校和后勤工作,他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部队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98年,90岁的张老将军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令人欣慰的是,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于2011年荣获上将军衔,后任军委副主席,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荣光,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走上了更高的巅峰。如果张老将军在天有灵,看到儿子的成就,一定会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