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早晨醒来时感到头晕目眩,而到了夜晚却异常清醒?即便睡眠充足,午餐后仍会感到困倦不堪?每次蹲下时都会感到气短,视力也似乎变得模糊不清……这些看似日常的小状况,有人或许不当回事,以为只是疲劳所致,休息一下便能恢复;但也有人担忧这是大病来袭的预兆,甚至担心会突发脑中风。
若你已步入四十岁的门槛,且这些症状频繁出现,那可要警惕了,这可能是你的血液黏稠度过高的信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各种心血管疾病,如血栓等,就可能悄然逼近,给你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而在医学领域,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高黏稠血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血稠”。这种血稠的人去医院验血时,经常会有血液把针尖堵住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他们血液中的红细胞黏在了一起,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变形能力下降,血液流得很慢,血液变得很稠。
黏稠的血液不仅流动缓慢,还容易让血液中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狭窄的管腔无法满足身体各部位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于是,头晕、困倦、憋气、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便接踵而至,这些都是“高黏稠血症”导致的缺氧后果。更糟糕的是,黏稠的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管被堵,心梗、脑梗以及静脉血栓等致命疾病就可能随之而来。
那么,为什么血会变稠呢?
这主要归咎于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方面,身体缺水是导致血稠的重要原因。当身体缺水时,血液也会变得干燥,血细胞的比例相对增大,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的黏度自然就升高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血稠的元凶之一。摄入过多的油腻和甜食,会使血脂水平升高,进一步加剧血液的黏稠度。
血稠通常被视为血栓发生前的预警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血稠呢?以下四个症状或许能给你一些提示:
1.晨起头晕:
早上起床时感到头晕目眩,可能是血液黏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2.午饭后犯困:
即便没有熬夜或过度劳累,午饭后也感到异常困倦,这可能是因为血液黏稠导致大脑缺氧。
3.气短:
稍微蹲下或进行轻度运动便感到气短,可能是心脏和肺部供血不足的表现。
4.视力模糊:
视力一阵阵模糊,可能是眼部供血不足所致,也是血液黏稠的一个典型症状。
该如何改变血稠?
面对血稠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1.多喝水: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尤其是早晨起床后、每餐前1小时以及就寝前这三个关键时刻,都要记得补充水分。每天的饮水量最好不少于2000毫升,以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
2.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等食物富含卵磷脂,有助于改善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的形成。
3.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甜橙、草莓、菠菜、油菜和西蓝花等。维生素C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而蔬菜中的纤维则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进一步降低血液黏稠度。
4.坚持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