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我的育人故事
李珍:课堂上教书,菜园里育人
李珍(左二)在菜园里和学生一起劳作。记者 叶诚 摄
11日,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菜园里,学生们正在劳作。一旁,老师李珍笑着提醒:“松土时轻点,别把苗碰坏了。”水壶在他们的手里传递,欢声笑语阵阵。
“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劳动更是一种疗愈。”李珍说。她把这称为“菜园疗愈法”,在泥土与阳光中,让孩子们找到放松和倾诉的出口。
这是李珍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多年来,这位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班”的老师,总能找到最合适的钥匙叩开他们的心门。
2022年秋天的一次主题班会上,李珍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放学后,50多封信整齐地摆在讲台上,只有小雅的信没封口,露出浅蓝色的信纸边角。
李珍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犹豫了半晌——拆,可能越界;不拆,可能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最终,强烈的不安与本能的责任感还是促使她展开信纸。娟秀的字迹被泪水打湿,写满绝望:手臂上的伤痕、漫漫长夜的失眠、对母亲既渴望又畏惧的复杂情感……
第二天,李珍将信拿去和心理老师讨论,又翻阅了几本青少年心理学的书,信里的症状和书上的描述一一对应,让她一阵后怕:“她是个很乖巧的孩子,在班里默默无闻,如果不是这封信,我很可能错过她的求救。”
当天放学后,李珍拦住她:“菜园该浇水了,你来帮我一下吧。”
下过雨的菜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李珍递过洒水壶时,瞥见孩子手腕上一道浅浅的划痕。她不动声色地示范:“生菜要顺着根浇,不然叶子会烂。”小雅学着做,指尖触到湿土时微微一颤。那天,她们没谈“问题”,只是浇水、拔草。临走时,小雅低声说:“老师,泥土凉丝丝的,踩上去很舒服。”
次日到校后,小雅悄悄告诉她,“昨晚睡得比平时安稳了一点”。这微小的变化,让李珍看到了希望。此后,菜园成了她们的秘密据点。在劳作间隙,小雅断断续续讲起自己的故事。外来务工家庭的艰辛、蜗居地下室的拥挤、被冤枉时的委屈和绝望……李珍静静听着,心里发酸。
“问题已经很明了,在生活的重压下,爱的表达被扭曲,成了对孩子的伤害。”李珍说,她决定去家访。在逼仄的房间里,她把那封未开封的信逐字念出时,母亲的眼泪终于决堤:“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没文化,干活累,脾气急……我打她骂她,是怕她不学好……”
李珍陪着母女去了医院。诊断书上“重度抑郁症”的字样像石头一样压在所有人心头。她安抚小雅母亲,以菜园为媒介为母女俩创造更多共处的机会,并帮忙对比医保报销方案。此外,她还联系各科任老师,请他们在课堂上多留意小雅,对她多一些包容和关爱。
在李珍的悉心呵护下,小雅开始按时吃药,每周去做心理咨询,情况逐渐好转,与母亲的关系也日益改善。如今,小雅已顺利毕业,带着更稳定的情绪走向新生活。“我爱美,以后想做美容师。”小雅笑着告诉李珍。那一刻,李珍终于在她眼中看见了对未来的期待。
“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需要不同的方式去看见、去引导。”李珍常说,她也是这么做的。作为班主任,她总是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李珍给每个学生安排专属岗位:成绩不好但细心的学生,负责管理教室中灯、空调的开关,3年未出错,成为“最佳灯长”;总爱戴电话手表的学生,成了“电话手表管理员”,在小本子上把每日管理情况写得清清楚楚、条理分明……
“那时候,班里还有个调皮的男生,对各种动物十分了解。”李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闪光点,主动向他请教养宠物的经验,成功叩开他的心门,男生还写下一份厚厚的说明书分享自己的心得。这份被看见的热爱,也在男生心中生根发芽。“前段时间,他告诉我,他考上了电子商务专业,计划将来开一家宠物店。”李珍说。
教育理念的坚持,源于最初的抉择。2011年,李珍从师范院校毕业,14年来,她几乎没有离开过班主任岗位。
教院附中也给了她极大的支持。学校为新老教师搭建广阔平台,同事之间融洽互助,学生们积极进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她汲取养分,先后获得市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也让自己始终保持着教育的热情与初心。
如今,菜园又冒出了新绿,校园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李珍弯下身子,给新种下的生菜种子浇水,眼中带笑:“教育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要有耐心,等它慢慢长出来。”(记者 宋亦敏)
下一篇:奇台县党务干部在福州“淬火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