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中)带着年轻的徒弟雕琢作品。记者 陈暖 摄
近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图书馆承办的“福州本土文化的再造与新生”主题交流活动在市图书馆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四位长期深耕本地文化产业的嘉宾,从他们的从业经验与文化观察视角出发,围绕福州软木画、本土文化及非遗传承等话题展开分享,探索福州本土文化如何在当代城市背景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深入挖掘福州的文化资源
福建省海峡文旅创意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乡村文旅专委会委员陈俊涛:
作为早期从事福州茉莉花茶文创设计的从业者,我深刻感受到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建议更加深入地挖掘福州的文化资源。
在多年的文创行业经历中,我发现,福州虽然有很多优秀设计师,但设计师之间、文化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一些设计师局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难以获取更广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基于这一观察,我试图搭建文化融合培育平台。传统文化必须回归场景才能获得新生,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展示方式,让非遗可触摸、可体验。
我发起“一方山艺文聚落”乡村振兴项目,定期举办本土艺术家、非遗匠人展览及研学活动等,拉近大众与艺术家、非遗匠人的距离,让本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文化创新需要打破专业边界,促进跨界交流,要通过真实场景激发文化认同,而非简单说教。
文化发展既尊重传统本真性又追求现代创新性,既看重专业深度又强调大众参与,核心在于通过空间设计和活动策划,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态系统,让福州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开放的态度
探索非遗的多元表现可能
素上软木文化主理人胡丽娟:
软木画“为美而来,因美而生”,是福州的一张名片,我深耕软木画领域15年。非遗创新首先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我们不能将非遗形式固化,如认为软木画必须呈现传统山水园林,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探索非遗的多元表现可能。
软木画的传承应该坚持“守正不泥古”,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做适当减法,追求有技艺意境的作品,既保留老艺人的精湛雕刻技艺,又鼓励年轻设计师加入现代审美。以“软木+”模式突破传统,将软木与现代设计结合,比如推出融入寿山石元素的福州地图文创、茶席小品等,让软木从工艺展示品变为实用生活物品。
建议软木画走进校园,开发系列课程,让学生深度参与材料科普、文化关联、动手实践等环节,让他们觉得非遗不是藏品,而是能触摸、能创造的生活伙伴。
福州本土文化要想更广泛地发展,核心就是要“守正创新”——不仅要守住根本、尊重传统,更要敢于打破边界去创新。
烟台山的空间性与文化性耐人寻味
自由撰稿人阿鸦:
烟台山的魅力,藏在跨越时空的文化肌理中。视觉美学之外,烟台山的空间性与文化性更耐人寻味。如今烟台山的商业街,恰是其本真模样的回归:新潮年轻人聚集,小众品牌林立,与当年17国领事馆、4处洋行带来的繁华遥相呼应。外来文化在此不断被内化,就像源自葡萄牙的文化材料、德国的工艺技法,最终都融入福州本土肌理。
烟台山的变迁生动诠释了福州文化“古已有之的现代性”特质。20世纪90年代的烟台山还留存着“美在仓山”的老牌坊,如今已成为聚集年轻潮流品牌的网红街区。烟台山的改造是一种延续,百年前这里曾是西方文化进入福州的窗口,如今依然是城市前沿文化的试验场,这正体现了福州文化“把外来的变成自己的”特质。福州的文化有一种不断变化、随着时代更迭而前进的活力。
守正创新激活非遗之美
平面设计师、木作爱好者唐文智:
从创作实践出发,非遗创新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场景”。比如,软木与树脂结合的首饰、拼木工艺的纸巾盒、用边角料制作的彩色杯垫等“稀奇古怪”却颇受欢迎的作品,都打破了传统木工的厚重感,让软木的细腻和树脂的现代感碰撞。
我们要将文创概念引入非遗,创新需用现代材料弥补传统材质短板。比如,用无纺纱等面料代替传统材料,以实用功能代替单纯观赏属性。年轻人不一定会为“非遗”二字买单,但会为好看又好用买单,设计上要先吸引年轻人,再让他们理解背后的非遗技艺。
福建本土文化仍待深入挖掘,许多新锐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尝试新材料新手法,我也希望帮助他们落地想法——把控非遗领域外的环节,打通非遗新的呈现路径,以守正创新激活非遗之美。
(记者 燕晓 实习生 林子妍整理)
上一篇:巴西前总统获刑27年零3个月
下一篇:李珍:课堂上教书,菜园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