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茶道话台江,新韵流香满榕城。”台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榕城的怀抱之中。这里,是海丝文化与茶道精神的交汇之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韵味。海丝的波澜壮阔与茶道的宁静致远在这里相互交融,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新韵的气息,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之间,让整个榕城都弥漫着芬芳。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味海丝的豪情与茶道的雅致,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共同书写着属于台江、属于榕城的精彩篇章。
在上下杭福州茉莉花美学馆,游客们学习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人茶相和,生生不息。这缕茶香,从茶亭街的市井烟火里飘来,在闽江码头的船歌中沉淀,又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手上焕发新韵,成了台江血脉里流淌不息的文化基因。
茶香漫台江
串起烟火气
茶在台江既是风雅的点缀,也是市井生活的滋味。《福州茶志》中记载:“清代以来,福州东街口、三坊七巷、塔港附近,有许多较出名的茶摊,尤以茶亭街最为典型。清道光年间(1821—1850),茶亭街建房舍、设茶馆……‘去茶亭街’成为老福州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闽都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孟丰敏介绍,台江老一辈人习惯清晨泡一壶茶,搭配本地茶点,称为“吃早茶”。茶多为茉莉花茶或绿茶,讲究“茶浓、味足”。
行走在台江,茶的印记早已刻进街巷肌理。在青年广场青年桥旁的福胜春制茶厂旧址已被列入第八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正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洪家茶红茶制作技艺”的发源地。
千帆载茶
驶向世界各地
台江的茶故事不止于市井小馆,明代的海风里就飘着福州茶的清香——那时福州是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饮茶习俗由福州传至琉球。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英国视为必须开埠的重要港口城市。孟丰敏在其所著的《百年茶港》一书里提到:“1855年后的五年间,福州茶叶出口总量超过了上海,红茶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
而另一本《流翠烟台山》一书中则写道:“由于禁止外商进入福州城内,因此划定中洲岛和观音井、泛船浦一带为洋商区域,允许在泛船浦建码头、设茶仓。当年闽江上的疍民加入兴盛的茶叶外贸运输洪流中,从泛船浦到苍霞洲、上下杭的南台江上,桅杆林立、船只穿梭往来。”
1866年后,福州成为中国茶叶贸易中心、世界五大茶港之一。清政府同意了外国人居住城内,上下杭逐渐成为全省最大的茶叶中心。“当时台江的福州茶帮有六七十家,大部分分布于苍霞洲、福全社和荔枝树下一带。台江码头之所以能成为茶叶外销的枢纽,是地理禀赋、政策机遇、商帮智慧与国际市场共振的结果。”孟丰敏说。
台江河道纵横,境内三捷河、新桥仔河等纵横其中,最初这里有6个历史悠久的道头(码头)。清代五口通商后,各大行商开始建造私家专属的道头。福州市轮船航行招商局就设在台江区龙岭顶大庙山北部。
1916年,台江开辟了第一条马路,联通了桥头、上下杭、苍霞洲、三保等处。为满足船运需求,台江的商家还在白马河、三捷河上搭道头,1930年,台江建成16个大小道头,来福州的各路船只多停泊于此。
茶商云集
香飘四海
20世纪初,在福州六七十家制作花茶的茶行中,最大的三家茶行“洪怡和”“福胜春”“洪春生”都属于台湾金门洪家,为苍霞洲花茶帮之魁首。
鼎盛时,洪家在全国及东南亚、韩国等地设立茶庄和代理商共有30多处。“当时洪家除了制作生产经营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还有白毫茶,这是俄罗斯贵族爱喝的一款茶。”省级非遗“百年洪家茶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洪植锦介绍。
1933年,“洪字茶”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获得银牌奖章。这是对“洪字茶”品质的肯定,也是台江茶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亮相。
老茶香里
酿出新国潮
从清代福州港输出茶叶的盛况,到如今络绎不绝的游人漫步“闽江之心”茉莉大街、上下杭街区,品一杯香茗,赏一隅美景,台江的茶故事始终在时间长河里闪闪发光。
在福州台江区非遗保护中心指导下,洪植锦在苏州、上海等地设立洪家茶非遗传习所。近年来,他推动举办“两岸茶帮拜妈祖”“两岸学子敬状元”等活动,重现福州百年茶叶贸易盛况。
茶文化不断融入大众生活。依托闽江黄金水道,台江区将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宋风茶韵专场、“元宵灯火映闽江·游船饮茶品福味”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
若说百年前的台江茶肆是商贾洽谈的场所,如今的茶文化空间则更添生活气息。走入位于上下杭的福州茉莉花美学馆,游人可亲身感受“见茶不见花,却有茉莉香”的奇妙意境;而坐落在“闽江之心”的春伦福州茉莉花文化体验馆将茉莉花文化与传统原叶茶、新式潮茶及特色文创巧妙融合,让游人在古今碰撞间,悠然体味“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时光……
那缕从历史深处飘来的茶香,正在新时代的风里,在闽江潮涌的古今对话间,酿出跨越时空的醇厚新韵。(记者 林舒颖 刘露/文 叶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