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集市分为小集市和大集市。小集市是指乡镇的集市。大巴扎可以沟通新疆内外,甚至国外,大的是贸易市场。
在新疆和中亚,大多数集市都很古老。据波斯史料记载,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五岁学算术,七岁学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商人。他们是这块土地的原始所有者。唐代,从地中海到都城长安,沿途的“集市”几乎被粟特人垄断。守着一条“黄金大道”(丝绸之路),人们肯定会赚很多钱。因此,粟特人被称为“东方的腓尼基人”。换一种说法,人是纵横南北的浙商!
大约从那时起,新疆人受到粟特人的影响,商业精神日益浓厚。绵延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崛起,犹如催化剂,将地处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新疆各地,打造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为东西方货物交流的最佳中转枢纽。
丝绸之路东临玉门、敦煌,西接月氏、大湾(今吉尔吉斯斯坦),北接乌孙(今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奎滨(今克什米尔),北接印度。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南疆地区有地理优势,西靠沙漠,东靠青山。向西的商队,在遭受戈壁沙尘暴之后,会在这里稍作喘息,准备翻越冰层到达坂本。东行的商人从雪岭下来,在这里受到一点惊吓后,他们计划穿越戈壁滩数千里。
不难想象,面对这里堆积如山的商品“转手”,古代新疆人享受着商品销售的大观。他们受到金钱的诱惑,眼花缭乱。他们怎么能不让商业心萌芽,跃跃欲试呢?那些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自然成了维吾尔商业的“传教士”。别小看那些膀大腰圆大胡子的“胡商”。他们不仅财大气粗,而且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他们深邃的眼窝里,他们的眼睛在打转,透露着商人的聪明和机智。
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往西方,这让西方人惊叹不已,赞叹不已。西方贵族把中国的“赛尼斯”(丝绸)视为荣耀和时尚之物,“胡商”利用这种虚荣心大捞一笔。一旦一块丝绸被运到罗马市场,它就会被切成碎片,以高价出售。毕竟一两帛抵得上一两黄金,一匹马抵得上几公斤黄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生意啊!
维吾尔人看着西亚“胡商”高超的技艺,心中火热。于是,南疆人的劳动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也开始在“玩”中生存。地处荒凉沙漠的新疆人,自古以放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从小就有着铁一般的身体和意志。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像一条黄金大道,给这些无知、贫困的“土著”牧羊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
维吾尔族的这一历史变迁,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和工商业活动。很快,他们成为了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木制轮式车队,由牛、马、骆驼和驴运载。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还携带了一批货物到北宋汴京、辽朝上京,向亚洲进发。他们用“萨拉姆空”(问候)这句话来赢得青睐和信任,畅通无阻。
古代维吾尔人在东西方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从那以后,商人的数量激增,他们的商业技能变得越来越熟练。外界不得不以新的眼光看待新疆人。后来,当自鸣得意的阿拉伯人认为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商业经验时,他们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人与他们携手并进,有着巨大的潜力
如今,巴扎商品种类繁多,交易形式多样,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也标志着新疆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