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校报发布文章《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调研学校成绩评定改革推行的情况。文章表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花费大量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平均成绩点数)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此举引发广泛热议。
绩点,作为大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是大学生们“又爱又恨”的事物。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等级制评分,此举是否会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竞争压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等级制在国内外高校中并不罕见
绩点是评估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国内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计算方法是:绩点=分数/10-5,学分绩点=学分*绩点=学分*(分数/10-5)(90分以上按90分计算)。绩点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研究生保送考核的时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除了保研,评优、奖学金、出国留学、交流项目都与它挂钩,甚至一些用人单位也可能比较看重绩点。当前,国内外高校的评分制度并不完全相同,但等级制评分在国内外高校中并不罕见。
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决定从2020级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等级制。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A(相当于85分或以上)、B(相当于75-85分)、C(相当于65-75分)、D(相当于60-65分)、F(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对于单门课程而言,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2015年,清华大学颁布了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学生正式成绩单中的成绩记录为等级形式,将不再采用传统的百分制。具体来说,根据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以A+、A、A-、B+、B、B-、C+、C、C-、D+、D、F等12档等级来记录。其中获得A+(非常优秀)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获得F(未通过)的学生比例则不作规定。
而在国外,美国部分大学本科课程评分使用等级制,教学大纲中会对每一级的标准进行规定和解释。与百分制评分相比,采用等级制进行评分避免了过于看重成绩的弊端。美国部分大学每门课程会在第一周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课程大纲(syllabus)。一般来说,课程大纲中对课程考核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及其所占比重、考核方式细节说明、课程时间表。评分标准也就是分数范围(grading scale)或者等级分配(grading distribution)。
英国高校商科的大多数课程由授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考试等几部分组成。课程考核试卷和课程论文要经过两次封卷评分。首先由各科讲师进行第一次评分,再由不同资质的讲师开展第二次评分工作。对于两次评分差距较大的试卷或作业,还要由教学主任组织第三次评分。学生完成一门科目的所有评估部分( 考试和课程论文 )方可通过该门科目( 一般至少达到总分的40% )。
学生:
有人期待,也有人担忧
对于北大这次等级评分制度的改革,有不少同学表示期待,但也有同学担心会造成新的“内卷”或“不公平”。
与北大生科院同领域的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李同学表示期待这样的变革能够普及:“我们领域课业压力相比起其他专业来说非常重。采取等级制度的话我的课业压力会比绩点制轻松一点。”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卢同学对于绩点的改革也持乐观的态度,“它能避免学生们进行无意义的‘内卷’,可以选择向比较良好的方向去努力。”他表示,“如果从我大一开始学校便实施等级制,我可能会比现在少一些成绩上的焦虑。”
珠海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同学绩点综测排名都在专业前列,她对等级制也表示赞同:“大学不是为了将学生困在他所学的专业赛道上,而是为了让他将目光放得更远、更广。”作为一个并不喜欢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方面的“斜杠青年”,张同学表示,“如果我们学校也换成等级制,我可能就会适当放弃绩点,多学些其他领域的东西,而不会死磕在我的专业上。”
广州大学的林同学平日里会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多参加比赛、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等,到期末,她仍然会把更多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于等级制,她认为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课,可以空出一些时间,去听一些讲座,更多去拓展自己的一些事业。”但她也提到,同一等级下分数高的同学可能会有落差感。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连同学表示:“不觉得等级制和绩点制会有特别大的区别。”一方面,他认为等级制不会改变有些老师偏向于打低分的局面,“所以我觉得如果课程老师的评判标准相对于其他老师来说还是很严苛,那么即使有同学对这门课本身感兴趣,也有可能会因为这门课不容易拿高等级而避开这位老师。”另一方面,他也考虑到,如果采取等级制度,“同学想要卷到‘A’的过程是否又是另类的‘卷绩点’呢?”
专家:
绩点到等级,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变化
“这个举措值得肯定,目前国内有北大、清华、华东师大正在试行,是一个好的突破。”广州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广州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曾小军表示,“我认为要加大过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投入度、出勤率、在课内外的各种表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共建课堂。”
山西大学马哲所副教授丁剑表示,从绩点制到等级制,体现的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思路上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学生升学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绩点成为了不少用人单位、海外高校、保研高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1分甚至0.5分的绩点‘内卷’,殊无必要。”丁剑指出,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依赖期末考试是98分还是95分,学生的学术水平如何,也不能完全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部分高校出台此项政策,初衷是好的,目的是缓解学生压力,值得肯定。
“等级制代替了学分绩点,其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爱磊在采访中认为,近期该话题的爆火,其本质上是高校在应对学生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就业竞争、升学竞争而推出的缓解学生压力的措施。“从分分必争到等级打分,其并不是单纯的评分标准的改变,学校可能更多地希望学生从单纯‘拼绩点’‘假学习’转变为真正‘爱知识’‘爱学习’,把学生从恶性竞争中解放出来,培养真正的学术兴趣。”
当然,目前这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丁剑认为,这样的政策实效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实时调整。例如区分度降低,那么在保研、留学等问题上,该以什么标准来进行,避免造成学生都去竞争“A”等级,从而造成新的负担。“高校、用人单位该如何完善新变化下的升学、招聘制度,这些都是需要各方不断努力的。”丁剑说。
绩点制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保研。对此,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取消百分制或者绩点制,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评分,是为了破除“唯分数”“分分必究”。这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不能简单地按学业成绩高低排序确定推免名额,而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潜能与综合素质。“此举有利于引导学生从重视考分,转向重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也可促进大学扭转‘应试考研’倾向。”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指出,当前实施的绩点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家为了一两分反复地卷,过多地在学业上陷入单一性的竞争当中,这个难题需要破解。“实行等级制能稍微变得舒缓、弹性一些,是一种尝试,尽管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如果能达成一种相对共识,将有利于出现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更多考虑学生未来就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真正为社会生产作贡献的能力等。”
文|记者 孙唯 陈亮 实习生 黄晓晗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