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2025年深海装备大会,专家学者提出——
深耕“蓝色宝库”向深海要新质生产力
17日,2025年深海装备大会在榕举行。来自深海装备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分享最新深海科技研究成果,探讨深海装备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从“硬核装备”到“智能系统”的全面升级,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2025年深海装备大会活动现场。记者 林双伟 摄
向深海要未来
激活创新强劲引擎
“深海是人类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主战场,要向深海要未来,向深海要资源,向深海要新质生产力!”现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率先发言,道出了深海科技工作者们的共同心声。
胡震指出,要抢抓深海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机遇,以深海装备未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夯实产业调整、产品升级、市场开拓所需的共性基础与前沿技术,攻克深海装备产业链、技术链短板问题,推动实现深海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建立深海装备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深海装备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七一四所科技委副主任许嵩看来,海洋新质生产力是由海洋技术创新突破、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海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现代海洋先进生产力。
他进一步指出,在海洋共性基础技术方面,要加强海洋通信导航技术、海洋电子元器件、海洋新材料发展,加快重大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平台;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要重点突破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深海极地技术装备、新型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装备、海洋生物产业等关键技术瓶颈。
向深海要发展
绿色智能驱动升级
论坛上,“绿色”与“智能”成为深海装备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绿色智能海工装备将成为未来海洋产业的重要支撑,助力全球海洋能源产业低碳转型。”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于青表示,船舶海工绿色智能化是破解“高排放、高能耗”难题的关键路径,更是全球海洋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市场机遇层面,于青描绘了一个正在加速扩容的“万亿级蓝海”。他以我国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为例,指出这将催生对超深水风机安装船等特种装备的巨大需求。
“21世纪将是自主水下航行器广泛应用的世纪!”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黄桥高表示,自主水下航行器呈现“系列化、集群化、体系化、大型化”发展趋势。其中,水下滑翔机是一种依靠调节自身净浮力和重心位置来实现滑翔运动的新型水下航行器,适合执行长时间、大范围的海洋任务,能源消耗极小、效率高、续航能力强,将是未来海洋安全防卫、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航海装备。
向深海要资源
构筑开发“新基建”
如果说绿色智能是深海装备产业的未来方向,那么对深海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力,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资源安全与产业命脉,是当前大国博弈的焦点。
“深海海底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对支撑我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智能装备与深海技术浙江省工程中心主任顾海东指出,当前,我国正在由“深海进入、深海探测”逐步走向“深海开发”。
然而,挑战是严峻的。顾海东坦言,我国深海矿产开发技术尚处于技术积累阶段,缺乏成熟和安全的采矿技术储备,“为了在战略机遇期中赢得主动,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深海开发‘新基建’!”
展望未来,顾海东建议,在技术深化方面,要推动装备国产化与集成化,突破核心传感器、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实现系统级优化;加快作业智能化与无人化,研发基于AI的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全流程无人自主;促进作业系统标准化与模块化,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接口开放,构建产业生态。同时,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记者 颜澜萍)
上一篇:杨振宁先生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