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装展进入第二天,除了琳琅满目的船舶、装备模型,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答案或许就藏在一个“新”字里。从加快推广应用的新动力,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再到前瞻布局的新业态……17日,记者试图从这些装备背后的满满“新意”中,探寻海洋装备发展的新未来。
海装展现场人气满满。记者 石美祥摄
搭载新动力 造船业向绿而行
在绿色航运的浪潮中,随着动力电池系统更新发展,一艘艘巨轮正装上全新的电力“心脏”乘风破浪。
你能想象吗?一艘体型庞大的电动船舶无需长时间充电,只需像更换手机电池一样,快速替换巨型电池包,即可“满血复活”,继续航行。17日,记者在3号馆的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看到了船舶换电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
“这是我们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是首个由中国设计制造、并获得挪威船级社(DNV)型式认可的零碳船舶BESS产品。”顺着现场负责人许智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一座方方正正的电池箱模型。
据介绍,这款由中创新航打造的电力“心脏”已应用于不少集装箱船上,“船舶到港后,一个电池箱只需五分钟即可完成更换,就像为船舶做了一场精准的‘心脏移植’”。
该公司的产品还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今年6月,我们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设计开发的1.2兆瓦时高安全船用电池系统成功试航。”许智告诉记者,公司在欧洲高端邮轮储能市场占有率高达80%,成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眼下,中创新航的产品还在不断升级。许智告诉记者,他们的1.99M步入箱式电源(至远电船)是全球首套电池包、集装箱双重消防船用箱式电源系统,电池系统寿命大于12年,维护人员可直接进入集装箱内部,对单个电池包进行“精准诊疗”。“这就像为船舶的‘心脏’开了一扇观察窗,哪里有问题就直接处理,无需大动干戈。”许智比喻道。
实现新突破 赋能装备升级
4月30日,35000吨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正力3500”在江苏南通成功下水,该平台是迄今为止全球同类型风电安装平台中起重能力最大、综合作业能力最强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4号馆福建馆,这艘方方正正、造型独特的明星船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平台能够满足深远海一体化海上风电施工作业需求,还可兼顾其他海洋工程施工,交付后将为国家海上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注入强大动力。”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在7号馆的先进制造与材料展区,酒钢集团在展位上摆放了一个“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模型,引来不少观展者驻足。
该装置也被称为“东方超环”,因为“复刻”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而得名。今年初,它在安徽合肥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上亿摄氏度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这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条件。
“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带它来是为了展示我们的钢材产品——核聚变用超低磁不锈钢。”现场工作人员说,这种钢材产品相对磁导率值低于1.05,耐蚀性能优异,完全满足聚变装置对耐强中子辐照、抗亿级高温腐蚀的核心需求,为“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布局新业态 服务海洋科考
眼下,向海图强的脚步加快,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需求。
海南三亚南山港地处南海航运要冲,距离千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这意味着科考团队能在半日之内到达,有效减少科考船的航行时间和成本,是深海科研的“黄金跳板”,已成为我国西南海域科考船“出勤率”最高的综合性公共科考母港。
基于南山港的优越条件,专注于科考服务的现代海洋科技公司南山港海洋科技公司首次来到海装展,展示这一新兴业态。
“我们是国内首家依托专业科考码头构建科研服务生态的创新主体。”现场工作人员何睿介绍,南山港海洋科技公司依托8.5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基地及国内首座公共科考码头,构建起覆盖港口运营、科考保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设备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科考单位提供从码头到深海、从装备到数据、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助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据了解,南山港海洋科技公司去年共提供1416科考航次,今年前三季度的科考航次已经超过去年总和,达到1588航次。
(记者 吴桦真 冯雪珠)
下一篇:第三届海装展绽放“福州智造”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