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行天下,潮叩海岸。“福船”水密隔舱的智慧、航海罗盘的计量技术、马尾造船厂蒸汽轮机的轰鸣……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科技与浪花相互激荡,向世界展示出开放进取的姿态。
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在福建福州举办。《闽人智慧·福州系列》特别推出主题策划,围绕海工装备、临港经济、渔业发展三大维度,展现福州如何以千年海洋文明为纸、以现代科技力量为笔,续写蔚蓝征程上的崭新篇章。
向海而生的福州
其与海洋的对话已跨越千年
从宋元时期的“福船”
到今天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
论海洋“黑科技”
福州人,自古便是行家
福船模型(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早在宋元时期,福州所造的“福船”(中国四大名船之一,分为福州船和泉州船)便以“水密隔舱”的先进技术闻名于世,高耸的船首、肥硕的船身,以及特有的“龙骨”结构,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当之无愧的货运主力。载着瓷器、茶叶与友谊,“福船”远航重洋,彰显福州人征服海洋的非凡智慧与勇气。
历史的车轮行进至1866年,在闽江之畔的马尾,中国近代海洋装备工业的序幕由福建船政徐徐拉开。
船政全景。图源: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
左宗棠、沈葆桢在此奠基,创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轮船“万年清”、第一艘钢甲军舰“平远号”、第一艘国产鱼雷快艇……福建船政不仅是造船厂,更是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将福州人精工细作、敢为人先的造船智慧,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蓝色梦想之中。
“万年清”是船政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也是近代中国自行开工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暗轮舰船。图源: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
时光流转
昔日船政的辉煌
已成为福州海工装备产业的历史基因
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01
百年老厂,续写“船”奇
走进连江粗芦岛马尾造船厂新址,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两艘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傲立船台。这批船舶总长199.9米,可装载7500辆汽车,采用液化天然气(LNG)和燃油双燃料动力系统,与传统燃料油汽车船相比,能耗降低约20%,减少碳排放约27%。
位于福州市连江县粗芦岛的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谢贵明 摄
马尾造船厂的前身,正是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一路走来,马尾造船厂已成为我国特种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历史的荣耀转化为今日市场竞争力。
2024年以来,马尾造船厂陆续交付了多型高附加值船舶: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全球首艘超大型海洋工程船、福州首艘汽车滚装船、2艘79.8米大型金枪鱼围网船……这里产品覆盖汽车运输船、深海采矿船、海洋救助船等,手持订单已经排到了2027年。
在绿色船舶赛道,承袭创新基因的福州同样走在前列。由东南造船建造的5000马力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轮已顺利交付,这是国内首艘同时满足串联式混合动力、绿色船舶、智能船舶附加标志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拖轮。该船配置的锂电池组在纯电航行模式下续航能力达2小时,可满足单作业航次港区零排放要求。
5000马力新能源混合动力拖轮。图源:福船集团
02
海上风电,领跑全球
2024年10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清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再次刷新我国海上风电装备纪录。机组的发电机、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关键部套技术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5.5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图源:新华社
2019年以来,福建三峡产业园相继下线我国自主研发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0兆瓦、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海上风电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延续着福州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的领跑精神。
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工人在生产18兆瓦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
这座2017年开建的产业园,现已引进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中国水电四局、LM叶片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协同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让该产业园成为我国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策源地。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角。
03
海上牧场,装备升级
秋日的连江定海湾,波光粼粼。全国首台半潜式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闽投1号”,如一座“钢铁岛屿”屹立海中。海面下方,金鳞密布的大黄鱼成群游弋;海面上,游客们体验海钓乐趣、品尝海鲜美食;海面上空,清洁能源源源不断产出,实现渔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融合。
“闽投1号”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闽投1号”长92米、宽36米,采用海工平台半潜式结构设计,养殖深度可达25米,为大黄鱼打造了名副其实的“深海豪宅”。与传统网箱7米至8米的养殖深度相比,大黄鱼“住宅”更宽敞,呼吸更自由,生活品质直接“next level”!
在不远处的海域,“定海湾1号”和“定海湾2号”两座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也迎来丰收。这里养殖的大黄鱼约30万条,平均每条鱼重1~1.5公斤,每公斤价格近300元。
“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吴其法 摄
2024年,福州在全省率先提出“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工程建设规划,计划投放100台深远海养殖平台,实现万吨大黄鱼产量目标。截至目前,福州市累计投放“闽投”“定海湾”“乾动”等深远海装备养殖平台12套,投放数、投产数位居全国第一。从木头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如今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福州海洋养殖业正经历从近海到远海、从粗放到精细的深刻变革。
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的海洋牧场,养殖工人驾驶养殖船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王旺旺 摄
向海而兴
从连江造船基地的
全球首艘4.5万吨级海洋工程船
到福清三峡产业园的
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再到定海湾的智能养殖平台
福州海工装备产业
正以传承自历史的创新为舵
以与时俱进的制造为帆
在蔚蓝大海中破浪前行
续写着从“福船”
到海洋重器的蓝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