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留印,盛世留声。福州的摩崖石刻宛如时光的守护者,见证着千年的文脉传承。那些刻在山崖上的文字与图案,是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或记录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抒发着文人墨客的情怀,或彰显着宗教的神秘与庄严。每一处摩崖石刻都是一座文化宝库,诉说着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静静地屹立在山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福州独特的文化景观,让后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千年文脉的深厚底蕴。
千年石刻,刻下的不只是文字,更是闽都千年的文化血脉。分布于鼓山、乌山等地的摩崖石刻,承载着古人笔锋下的精神意志,也见证着福州历史与文明的沉淀与流动。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福州将这份文化瑰宝延续至今,并通过地方立法,率先将非文物石刻纳入保护,让更多“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推出特别节目《摩崖留印 盛世留声》,以石为引,探寻城市肌理中流淌的文化脉动,讲述传统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福州摩崖石刻 见证千年文脉传承
摩崖石刻,是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档案”,承载着唐宋以来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福建福州的于山、乌山共有摩崖石刻近二百五十段,从盛唐气象到理学风骨,再到民族抗争,这些石刻让我们能触摸到历史,感知一座城市的千年文脉。
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在福州建般若台,请李阳冰题写《般若台铭》。今日所见此文的摩崖石刻,为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据馆藏拓片重新镌刻。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黎鹏举率水师在闽江大破倭寇,保卫福州,后人在乌石山刻下“乌石在,黎公在”,铭记民族英雄的功绩。红色的石刻是明代所刻,蓝色则是元代,两方石刻相差两百多年,阴刻阳刻同篇,世间罕见。
据了解,福建现存摩崖石刻文物171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57处。福州乌山黎公崖榜书题刻等7段摩崖石刻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