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有这样一种力量,它的速度比高铁还快,那便是创新的力量。它如同一双神奇的手,在传统产业的领域中穿梭编织,为其织出了崭新的“羽翼”。
以往传统产业或许因循守旧,发展缓慢,但创新的力量如闪电般疾驰而来,以其超高速的节奏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它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像灵巧的织工一样,将传统产业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赋予其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无论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还是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创新都在为传统产业编织出更广阔的天空,让它们展翅高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这首在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曲,是当年催人奋进的“纺织协奏曲”。工人们快速作业的生产场景,成为传统纺织行业的印记之一。
而如今,纱线在自动化设备上高速运转,原料在机械臂“指挥”下流向产线,万米长的产品仅重5克……走进位于福建省福州新区(长乐区)的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荣股份)超细旦锦纶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内仅有2名工人,管控着30多台设备井然有序地作业。
记者试图用相机捕捉纤细的锦纶纱线从机器的纺轴上抽出的画面,却发现快得差点儿对不上焦。“这些自动化机器设备的瞬间生产速度比高铁还快。”永荣股份副总经理付重先介绍。
锦纶纱线在纺织设备上高速运转。人民网 李唯一 摄
长乐是我国纺织业重镇,几年前,永荣股份就在这里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的防晒锦纶材料,适逢防晒衣市场超乎预期地加速扩容,由此拿到了大批订单。这次“意外之喜”让付重先更加认识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生产线上,纺织设备高速运转,只有零星几个工人巡视;控制室内,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展示着生产数据、订单状态、能耗信息,随时监控生产全流程……纺织这一传统制造业在永荣股份已然升级为数字化模式。
曾几何时,传统产业常被认为是“利润洼地”,但付重先却认为,传统制造业同样大有可为。
经历数字化变革后,永荣股份吃到不少“红利”:不仅厂房面积减少60%、单位能耗降低40%、人均产量提升55%,还推动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生产项目入选“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如今,永荣股份“订单—排产—生产—检验—包装—仓储—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制造已从无到有,“苯—己内酰胺—尼龙切片—尼龙纤维”的上下游产业链已全面打通,“一个车间单元、两名员工、一天五十吨产量”成为“现在进行时”。
工作人员正在维护生产车间内的智能化设备。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 摄
“今年年初,我们还在生产线上加入视觉人工智能检测技术。”付重先介绍,“如果用人工检测,每个产品需要20秒;而用人工智能检测只需要2秒,同时将检测的准确率提高至99.9%以上。”
智能化带来的精准控制与效率提升,不仅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永荣股份探索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符合条件的可再生废旧纺织品,经过分类回收、环保脱色、深层精滤、等距切粒、除尘干燥等处理步骤后,即可熔融纺丝,进入新一轮的纺织制造流程中,“重生”为崭新的再生环保纺织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我们的可再生产品约占公司产量的3%。”付重先坦言这个比例尚小,但企业年实现减碳量已超6万吨。
“并非所有废旧纺织品都可以回收再利用,这要求我们从产品设计源头就融入可再生理念,甚至纽扣、商标等细节处都需采用可再生材质。”付重先说,“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仍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通过采用环保原料、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能耗等方式,持续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生产车间的智能化设备。人民网 李唯一 摄
从传统纺织行业探寻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长乐纺织企业的共识。福州新区(长乐区)正发挥自身作为全省最大数字资源集聚区优势,引导传统纺织企业从“千人纱、万人布”到“智改数转、数智赋能”,“织”出一片充满活力的新天地。(李唯一、薛之睿、兰志飞)
下一篇:泰军再次派兵侵入柬埔寨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