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桃,这位微雕大师,在那方寸之间,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他手持精细的刻刀,宛如一位在微观世界中舞动的艺术家。每一次的雕琢,都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将微小的素材幻化成栩栩如生的景象。那细腻的线条,仿佛能穿越时光,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精致的图案,宛如星辰般璀璨,在小小的空间里绽放出无尽的光芒。他以匠心独运,让微雕艺术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巅峰,以微小见宏大,在方寸间尽展微雕之妙,为世人呈现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
能在一公分内刻50行
吴开桃:方寸间尽展微雕之妙
近日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一方寿山石上。82岁的吴开桃正手持自制刻刀,俯身于工作台前,凝神专注。“几堆顽石几多诗,静坐斋中暂得宜。四面狼烟才耗尽,挥刀镌石岁迟迟。”不到十分钟,一公分见方的石面上,一首自创小诗渐渐浮现,那是他四十余载微雕岁月的凝练。
吴开桃。陈秋霞 摄
1943年,吴开桃出生于闽侯县荆溪镇关口西山村的一户农家,从小受父亲和私塾先生的启蒙,喜欢上书法艺术。在他的住所兼工作室“释怀斋”,四处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微雕作品。其中,一套收录了100个字体、技法各异的微雕作品集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多以立方柱为形制,上面雕刻的内容仅凭肉眼看不清细节,用放大镜才能窥见其中精妙,可谓是字字珠玑。还有不少微雕作品与微画相结合,配以自撰的诗文,内涵丰富,韵味十足。
缘何与微雕结缘?吴开桃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他曾在部队服役多年,转业到地方后,主要从事刀具制作工作,其间自创了一系列刀具。后因工厂遭遇变故,他想到福州自古盛产寿山石,便考虑转行,以自制的刀为笔,以寿山石为纸,给人生一个转机。“起初是在石头上随意刻写。”吴开桃回忆道,书法与雕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多年练就的书法功底为他从事微雕提供了极大的底气。从最初的几个字,到几十字,再到几百上千上万字,吴开桃刻在石面上的字迹在岁月流转中逐渐缩小,却愈发见风骨,这一晃便是四十余年。
微雕的世界,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严苛。吴开桃告诉记者,一公分刻10行以上才算微雕,而如今他能在一公分内刻30行。若论极致,头发丝上的“发雕”更具挑战性。他曾花一个星期时间将唐诗《寻隐者不遇》刻在一根发丝上,那得是一公分刻50行的水平才可以实现,须借高倍放大镜才能窥见笔锋。
自2019年起,吴开桃还历时两年,第三次将60万余字的《三国演义》雕刻在30枚寿山石章上。其微雕模式多样,突破单一方块模式,创造“双沟”“串字”“镂空”等形式,还将微雕与微画相结合,阳雕与阴刻相映衬。这些独特手法,让作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调走向多元,在寿山石的微小空间里构建出宏大叙事。
四十余年来的刻苦钻研,让吴开桃的书法雕刻与诗词造诣日渐提升,先后成为福建省微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等。他还多次受邀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海外展览活动。
受父亲的影响,吴开桃的儿子吴昊也走上了寿山石微雕艺术创作之路。2014年,父子二人共同将70万余字的《红楼梦》微刻于石头上,成就一段“石头记”佳话,亦传递出传承之意。如今,吴开桃的孙女也加入学习微雕的行列。他希望通过三代接力,让这门技艺在家族中扎根、延续。(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王立强 陈秋霞 余圣建)
下一篇:仓山开展高校学子访企一线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