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交加的时刻,他们如钢铁长城般筑起了坚强防线。狂风呼啸,暴雨倾盆,他们却毫不退缩,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警察们在街道上指挥交通,疏导被困的行人,那坚定的身影仿佛是黑暗中的明灯,为人们指引着安全的方向。消防员们穿梭在危险的废墟中,奋力抢救被困群众,他们的汗水与雨水交织,却从未停下救援的脚步。还有那些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地查看居民情况,为大家送去温暖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风雨中我们才感受到了无尽的安心,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坚强防线。
检查受损房屋、接力救援老人、快速清淤排涝……
风雨中 他们筑起坚强防线
受台风“丹娜丝”及持续强降雨侵袭,8日12时至10日8时,罗源县共有5个乡镇7个站点降水量超过250毫米。强降雨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内涝、淤泥堵塞,严重影响民众出行与环境卫生。罗源全县上下闻“汛”而动,相关部门火速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度力量,奋战在清淤排涝第一线。
救援队员将受伤老人抬上陡坡。刘其燚 摄
救出被困夫妻
10日凌晨6时,连续降雨使得松山镇北山村的村道和农田被积水吞没。值守近48小时的北山村组织委员于国胤盯着上涨的水位,双眼布满血丝。
“有村民被困!”急促的呼救声传来。得知一对七旬夫妻折返取物被困,于国胤抓起救生衣:“应急队集合!”
土黄色的激流中,橙色冲锋舟艰难前行。“昨天还能开车转移,今天水就到胸口了。”于国胤指着被水淹没的村道说。仅用10分钟,救援组就抵达被困老人的家。当老人颤抖着抓住救援人员的手时,积水已漫过门槛。“等水退了再回!”于国胤反复叮嘱,将老人扶上冲锋舟。
上午9时,恰逢大潮,海水倒灌,水闸被迫关闭。泄洪通道中断,冲锋舟也显得“力不从心”。“开拖拉机来!”于国胤当机立断发出命令。“突突”的轰鸣声中,北山湾农业合作社的重型拖拉机劈开浊浪驶来。于国胤跃上驾驶室,载着巡查队员冲破漂浮的垃圾堆,在洪流中疏通排水口,检查受损房屋。
陡坡上的接力救援
“李书记,有个紧急情况汇报,后路村的赵兴锦失踪了!”10日8时40分,后路村党支部书记李亮的手机响起,三溪水库其明水电站负责人徐金伙急促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原来,水电站管理员、后路村村民赵兴锦老人早上7点多到水电站附近的水渠清理杂物后失联。
李亮的心瞬间揪紧,他当即放下手中应对台风“丹娜丝”的防汛报表,对身旁防台风工作组十多名党员干部喊道:“快,跟我走!”
9时20分,李亮和徐金伙发现赵兴锦滑落到水渠旁50米深的山谷,倒在芦苇丛中。9时30分,凤山消防救援站、罗源蓝豹救援队、曙光救援队冲破雨幕集结在崖边。他们手脚并用地往下挪,有人脚下打滑,后面的人立刻伸手拽住,形成一条紧密相连的人链。
抵达谷底后,队员们很快找到了赵兴锦,他头部的伤口还在渗血。见老人尚有意识,队员李进福一边进行简单包扎,一边抬头对上方大声喊道:“快递担架下来!”
当担架在暴雨中展开,真正的考验才来临。上方队员身体后倾全力牵引,下方用肩膀顶住底座。默契配合,一步步将担架沿着陡坡往上递。11时许,当担架抵达救护车旁,所有队员的救援服上已满是泥浆。
全力排水清淤
9日晚,暴雨持续冲击罗源县城。10日凌晨5时,罗源交警大队警报频闪:城区主干道积水超警戒线。
荧光绿的身影如星火散落全城。交警们身披雨衣,穿梭在积水路段。在凤南东路,交警半个身子浸在污水中,徒手掏挖被落叶堵塞的排水口;在罗川中路,铁骑队员发现电动车在水中摇摆,立即蹚着积水将群众护送至安全区;不远处,一辆三轮车在深水区侧翻,3名民辅警冒雨冲去,合力抬起车身,将车主转移至路边商铺……
据介绍,罗源县城管与市政、社区等部门联动,共享灾情信息,合力解决排水不畅、垃圾滞留等问题,调动人员和设备,对城区11处积水、积淤路段及时处置。到记者发稿时,积水路段已全部恢复正常通行。(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舒婷 陈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