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开学综合征”医生来支招》
“开学综合征”让不少学生在开学前后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医生支招缓解此症状。首先,在作息上要提前调整,逐渐接近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避免开学后的生物钟紊乱。饮食方面,要均衡营养,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为身体和大脑提供充足能量。心理上,要积极面对开学,和家人朋友交流对开学的担忧,也可以提前规划新学期学习任务,明确目标,增强对开学的掌控感。适度运动也很关键,它能释放压力,提升身体素质,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开学。
刚开学这几天,您的孩子有没有一提上学就难受,或者上学期间打不起精神?如果有,小心“开学综合征”找上门。
福建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执行主任杨友介绍说,“开学综合征”是指中小学生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第一种是行为上的,孩子可能拒绝去上学,就算去了也会出现迟到早退、坐不住、发脾气、顶撞老师等行为。第二种是生理上的,表现为排除身体疾病层面的失眠、睡不实、困倦、没精神、头晕、恶心、乏力、腹痛、食欲不振等。第三种是心理上的,表现为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厌学、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
据介绍,“开学综合征”易感人群主要有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在校常常受到老师批评,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得不到家长肯定,学习成果与家长期望不符的学生;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急于求成的学生;曾在校遭遇过挫折(如校园霸凌、不公平对待)的学生;以及受入学、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影响,可能出现适应障碍,产生焦虑、郁闷、社交困难、压力巨大并难以调适的学生。
杨友表示,经积极引导和自主调节,多数孩子的“开学综合征”会逐渐消失。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会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等。所以,当症状较重或持续超过两周未好转,应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呈现。”杨友提醒,家长要树立防微杜渐、积极防治的意识,给予孩子适度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要和孩子交朋友,满足他们的安全感、被尊重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开学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及时总结假期收获,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最好有1至2周的缓冲期。如发现孩子有异常变化,要耐心询问及倾听孩子诉说的困难和痛苦,对孩子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积极进行疏导及鼓励。(记者 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