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谓的管理专家搬出教科书中的现代企业理论,大谈企业转型和如何推行经理制,但大多数理性的老板都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现阶段并不适合管理者。
1.不支持中国人的社会文化习惯。
中国市场经济才40年,现代公司治理才20年,还不足以培养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和产业工人。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是企业家。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谈到更好地处理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投资者把协议说清楚,雇主就放心了。关键是职业经理人要有明确的职业道德,即首先尊重股东利益,其次承担信托责任。被别人信任,对别人忠诚。投资者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诞生了许多知名的职业企业家。不会出现中国职业经理人反复触碰甚至挑战老板的无底事件。
文化决定了国外职业经理人被称为团队。鲜明的特点是他们有对老板负责的职业底线。中国走帮派路线,没有规则感,讲究上下团结,兄弟有肉大家吃。
事实证明,中国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在获得授权后,走的是“经理人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通常的程序是先控制权力,赶走竞争对手,建立完全的小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派系形成后,企业人才的新鲜血液无法注入,发展变得僵化。上下派系的利益被整合,一个声音欺上瞒下,建立起对企业的绝对支配和控制,成为与资本方博弈的砝码,尤其是所谓的股权激励一旦完成,就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和慷慨,卖官卖职,买人心,拉山求私利,无所畏惧,如果老板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那么他就会赚一票走人,留下一片狼藉。然而,一些老板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沾沾自喜。当他们发现所谓辉煌的经营业绩是自欺欺人和皇帝新装时,由于企业帮会的排他性,帮会外无人可用,调整费了不少周折,现代企业制度就更难谈了,这已经被企业事实证明。
2.老板对管理者的选择和判断存在风险。
职业经理人的选择在于老板,每个老板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永远全面客观地用人。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将职业经理人分为四类:第一类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业绩表现,在企业20%的员工中名列前茅;第二类整体业绩和价值差,企业要尽快扫清;第三类有很好的企业价值认同感,但其业绩不好,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或个人困难,所以应该给他或她第二次机会甚至第三次机会;第四类是坏人,但表现不错,这类人要避免使用。
任何老板都很难时不时地选人。如果获得企业控制权的人非常有能力和同理心,那么在这个领导者的领导下,企业很容易成功。否则,职业经理人一旦道德沦丧,老板就是失察,还有贪污腐败职务消费等。能力越大,伤害越大,这对企业来说将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