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几天后,热心家长关于语文课本的“新发现”开始在网上流传:
有一年课本封面从第二个孩子换成了第三个孩子,妈妈也不打扮了,随便扎了扎头发,衣服和去年一样,但是都旧了。
有了孩子,爸爸不在家下棋,我猜他是加班赚钱养家。
父母口中的两个封面,分别是五年级的第一册和六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一册。
这个“带图说话”因为贴近“三胞胎”的社会热点,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和转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发文澄清:
五年级上册封面上,网友误以为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小弟弟”“小妹妹”;
第二胎和第三胎的解读只是网友的自我联想。
小哥哥小姐姐委屈:我们这么老了吗?
据人民教育学会介绍,中国小学的封面内容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贴近儿童的主题作为表现点,分别是风筝、糖葫芦、皮影戏、布老虎、泥塑、端午、脸书、对联、围棋、剪纸、国画小品、宫灯,对应小学12本教材。
而且,教材编写人员在与画家讨论如何表达这些内容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图片不是从传统的角度去展示和介绍,而是把孩子安排到这些图片中,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又适当对应课本的使用季节。
比如在创作初三上册的泥塑时,画家在泥塑过程中巧妙地将揉捏、塑形、上色等几个泥塑步骤同时安排在一幅画面中,孩子们制作的泥塑作品也放在近景中,安静而有艺术感。
四年级上册的京剧《脸书》并没有展示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的画面,而是在表演前将片段排列好露出他们的脸。角度独特,面向孩子的是长辈,寓意着国粹京剧在新生代的传承。
初三第二册,这是一张两个孩子在奶奶指导下包粽子的图片,传达了孩子劳动、传统、家庭的观念,这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方面。
关于这件事
你怎么想呢?
我们在留言区谈吧。
来源|北京日报(ID: Beijing _ daily),人民教育出版社(ID: pep-weixin)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