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这是登上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的石阶数,也是在大湖战役中牺牲的抗日将士人数。
“如不获胜,无颜见福建父老,无颜见先烈于地下!”每次爬上这272级石阶,74岁的闽侯县大湖乡村民陈扬乾为来访者讲述大湖战役的往事时,总会先念出这句震彻人心的誓师词。84年前,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272名抗日将士在大湖浴血拼杀,把侵略者挡在了福建腹地之外。
英雄用生命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人民以深情守护英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遍遍跟着陈扬乾的脚步登上石阶,聆听丰碑背后众人托举的故事:从当年将士们托举民族希望,到后来乡亲们众筹修复塔墓,再到如今一代代人传承红色记忆,这份守望已跨越80多年,仍在继续。
修缮后的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包括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底座等附属设施。图为华裔青少年在纪念塔前深深鞠躬。记者 林双伟 摄
许给人民的承诺
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坚守光明的人。这种选择,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危急关头,一个由团长李良荣、副团长郭志雄率领的装备团,做出了主动请战的选择。
在誓师大会上,郭志雄率全团官兵立下了“如不获胜,无颜见福建父老,无颜见先烈于地下”的誓言。当年5月,装备团沿闽江东下来到了大湖。
大湖四面环山,这个山间小盆地是日军棋盘上重要的一颗棋子,日军派出号称“王牌皇军”之一的“晋町部队”。在大湖秦洋村,李良荣派出的尖兵连与由大湖白沙登陆的日军300多人正面交锋,大湖战役随即打响。
战斗一直打到黄昏,尖兵连誓死抵抗,日军寸步难进。而要阻止日寇北上,就要抢占大湖最高的山——寨上关。“尖兵连的顽强抵抗为装备团赢得了时间。郭志雄亲率一支事先挑选、会讲福州话的20多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以农民打扮佯装下田,迅速占领了寨上关。”陈扬乾说。
在夺取附近的双髻山时,日军的重机枪突然嘶吼,子弹穿透郭志雄的胸膛,3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片浸染热血的土地上。
据称,郭志雄牺牲前仍高呼“前进!前进!”装备团官兵高呼“为副团长报仇!”随后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山顶冲去,杀得日军无力抵抗,最终取得了大湖战役的胜利。这是福建抗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胜仗,也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战斗。
郭志雄的双手最后没能握住胜利的旗帜,却攥住了民族危亡时的一丝希望。后来,寨上关更名叫“志雄关”,272名牺牲的将士合葬大湖。1943年,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立了起来,这是英雄用热血托举的起点。
守护英烈的丰碑
岁月与动荡也曾让丰碑蒙尘。
20世纪70年代,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惨遭破坏。直到1999年,纪念塔按原貌重获修缮。时任闽侯县委宣传部部长唐长春见证了纪念塔的“重生”。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雨天,唐长春踩着泥水路到大湖乡调研。路过乡政府食堂时,他瞥见水沟里泡着块大石碑,青苔裹着石面。“这是啥?”他四处询问后,得知这竟然是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的碎碑。
摸着石碑上的裂痕,唐长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得把塔重新立起来。”回到县里,他立即就重修纪念塔一事向县委作专题汇报。当时闽侯县财政困难,最后决定向社会集资。
“这是众志成城的力量。”唐长春告诉记者,闽侯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出捐款倡议书,当时在工厂、机关、学校、企业工作的人们积极响应,仅仅几天就收到数万元捐款。“后来,闽侯县里财政好转,立刻投入一大笔经费用于纪念塔后续修缮。”回忆往事,唐长春甚感欣慰。
1999年3月2日,近千名团员、青年聚集在大湖,为修复后的纪念塔植树培土。新栽的树苗在春风里挺立,像一群守护英烈的哨兵。当新的纪念塔在原址立起,唐长春摸着塔基的青石,红了眼眶。“这不是石头塔,是无数双手,从水沟里、从记忆里,一点点捧起来的希望。”唐长春说。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篇章。大湖乡相关负责人说,2005年以来,大湖乡多方筹措资金对纪念塔进行改造完善,松动的石阶、护栏及受损的塔台地面等都被修缮一新。
精神传承的力量
“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我是他们这个年龄,我会怎么做?能不能做到像他们这样?”陈扬乾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义务讲解,无数次面对英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去延续他们的精神。
每次来到纪念塔前,陈扬乾总是先绕着塔走一圈,把碑上的灰尘擦干净,再整理好旁边的花束。这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从文化站站长到义务讲解员,他的手一直为英雄“拂尘”。
最让陈扬乾难以忘怀的是2006年9月。9月18日,来访的是新加坡归侨林大章先生,这是他第一次重返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林大章先生看着修缮一新的纪念塔及保存完好的战壕等战役遗迹,感慨万千,用他的话说是“圆了一个梦”。陈扬乾还记得,那天林大章动情地说:“希望大家珍惜得来不易的日子,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生活!”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深沉的民族记忆。今年更是有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前来祭扫。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拖家带口的市民,也有远道而来的侨胞。
今年7月5日,40名华裔青少年在纪念塔前深深鞠躬,他们驻足、聆听、沉思……“以前总觉得抗战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来到这里实地了解祖辈的战斗故事,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少年杨恩颂说。
走在大湖乡,几乎人人能讲当年的革命故事。跟他们聊天,不经意间就能听到那些热血的故事:“当地村民刘孝蒙、刘孝城等人主动当向导,在黑夜中为部队引路……”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中华醒狮,威震东瀛,功昭日月,壮我山河……”在闽侯县大湖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孩子们合唱的校歌《仰望》,正是为80多年前大湖抗日阵亡将士而作。
“你们要铭记抗日英雄,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抗日英雄的故事不仅在课本里,也在咱们身边……”9月1日开学前,大湖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来到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前,陈扬乾分享了这段英勇悲壮的抗战故事,激励同学们传承英雄之志,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争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从峥嵘岁月走来,这座精神长城屹立不倒。1996年11月,纪念塔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颁发铜牌;2000年,闽侯县委、县政府对纪念塔进一步修缮;2005年,纪念塔被福建省华侨联合会定为“福建省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天的大湖乡,村庄宁静而美好。来这里寻访、参观的人很多。人们爬上272级石阶,听着陈扬乾的讲解声在山间回荡。这座由英烈用生命奠基、百姓用真心守护、后人用行动传承的丰碑,正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精神火炬。(记者 谢星星 谭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