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轰鸣,雄师列阵,大国重器公开亮相。9月3日上午举行的阅兵式让社会各界人士热血沸腾,引发热烈反响。当天,在福州,许多抗战老兵自发观看阅兵式直播,追忆抗战故事,感受今日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
听到老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阅兵式一开始,听到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就感觉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抗战岁月。”坐在沙发上,抗战老战士沙印辛感触良多。
沙印辛生于江苏,少年求学时,师长们孜孜不倦的教导,在他心中种下了革命的信念。“要爱国抗日,要爱人民,就非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可!”
1944年,沙印辛参加革命,足迹遍布苏闽。抗战期间,他先后加入苏中工学、苏中行政工署等单位,从事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同时吸纳社会上的进步力量,介绍他们加入共产党,充实壮大革命队伍。
烽火岁月,磨砺了他的品性与能力,也督促着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抗战结束后,沙印辛被选调至敌工部,开展谍报工作。他和同志们奔走在长江以南,一边侦察沿江要塞防线的情况,一边策反敌军,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沿岸有很多大炮群,给我们的船只过江带来很大威胁。我们就努力说服对方的官兵弃暗投明,过江那天不少大炮直接把方向都调过来了!”沙印辛笑道。
而今,阅兵式上,后辈战士们英武的身影,令他感慨良多。“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方队,一个是核武器方队,一个是女民兵方队。核武器是大国重器,代表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女民兵方队,体现我们国家没有忘记群众路线。抗战期间,我们的民兵就立下了许多功劳,不可或缺。今天仍然有民兵方队,说明国家没有忘记依靠人民,没有忘记人民的付出!”
希望年轻一代铭记历史
“当年,我也曾参加过天安门前的阅兵。”看完了阅兵式,抗战老兵杨林森如是感慨。他身姿板正,眉宇坚毅,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早已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时我们家乡常有日军打过来,乡亲们苦不堪言。听说共产党好,我就加入了。”17岁那年,杨林森瞒着家人,跑了30里路,加入了八路军独立营,自此投身抗战,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战士。
血与火的战场上,杨林森迅速成长。他见证了战壕里堆满的尸体,有的战士被刺刀捅穿,仍与敌军的尸体纠缠在一起;有的战士牺牲了仍然倚着墙壁不倒,手里攥着军旗。有一次,杨林森行军途中又困又累,竟然在路上睡着了,一头栽进了沟里。多亏当地乡亲发现,帮着他重新找到了大部队。
“那时候,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敌军打出去,保卫我们的国家!”杨林森如是感慨。
抗战胜利后,杨林森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曾被选送到抗大学习政治与技术,又参与航空工业的建设。“1954年的阅兵中,我也和其他机组成员一起驾驶战略轰炸机,飞过天安门。那种自豪感,至今想起来仍令我心潮澎湃。”杨林森说。
看完九三阅兵,杨林森也对年轻一辈充满了期许:“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祖国的发展倍感自豪
“今天的祖国,让我倍感自豪!”看完了阅兵式,抗战老兵陈凤珠同样感触良多。
陈凤珠生于浙江乐清,1944年,一些地下党员曾在她家隐蔽,让彼时15岁的她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他们问我,要不要学习文化呀?我说要,他们就开始教我学习。”陈凤珠回忆,当时地下党员们教她唱的歌,她至今仍记忆犹新,“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你是舵手,照耀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力量,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唱着革命的歌曲,进步思想在她心中迅速发芽。很快,陈凤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2月,中共乐清县委领导发动虹桥起义,她成了村里的妇女支部书记。“日本人的炮台离我们很近,我们就一边拿着枪演练,一边给游击队做军需品,缝子弹袋。”她回忆道。
抗战的条件无比艰苦,同志们住在山洞里,不少人身上都长满了疥疮,陈凤珠也没睡过几个安稳觉。“山里没有路,都是雾,如果不小心摔下去就找不到了。爬山的时候只能看到什么就抓什么,有时候满手都被刺割破。”
抗战结束后,陈凤珠辗转于温州军分区、北京军委气象局、总参政治部等单位工作。1965年,她从北京来到福州,长期在教育系统任职。因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记者 阮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