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佩戴“三条簪”,在三坊七巷快乐奔跑。记者 石美祥 摄
簪花摇曳石板巷,霓虹点亮闽江夜,今日福州文旅活力涌动。这背后,有市人大代表紧贴发展脉搏、贡献真知灼见的功劳,也有政府部门闻声而动、高效落实的努力。人大代表的一个个金点子绘出了“诗和远方”的新图景,助推福州市文旅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非遗新枝:
从深闺遗珠到流量密码
曾经,独具特色的福州“三条簪”只是地方民俗符号。如今,在三坊七巷,随处可见游客簪花摇曳、裙袂翩翩的身影。“特意来体验‘三条簪’造型,太有福州味了!”浙江游客林女士称赞道。
这一蝶变,源于余峰等代表《关于学习洛阳经验,推动“闽都+三条簪”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精准建言。
建议提出后,迅速落地生根。鼓楼区政府推动“福州传统梳妆技艺”成功申遗,创排《福天福地簪福气》文艺作品,并在三坊七巷设立非遗展示馆,提供服饰试穿、造型设计和摄影服务一站式妆造体验。福州古厝集团在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梁厝、南公河口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全面布局“三条簪”业态,打造打卡点、策划主题活动、开发文创衍生品,并巧妙联名“周同学”等潮流IP,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市文旅局发力新媒体营销,使“三条簪”话题网络播放量突破6亿次。
目前,全市已有70余个商家推出“三条簪”妆造体验项目,带动80多个城市旅拍商家跟进,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三条簪”产业已现雏形。
闽江破浪:
“两江四岸”书写文旅新篇
作为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的文旅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陈坚代表提出《关于促进闽江文旅均衡发展的建议》,建议深挖文化资源、延长观光走廊等具体措施,为闽江两岸协同发展开出良方。
回应代表建议,马尾区全力冲刺中国船政文化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升级硬件设施,打造智慧景区,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最忆船政》演艺品质。连江县深耕非遗沃土,推动“连江疍民渔歌(拉诗)”跻身市级非遗名录,助力青芝山争创国家2A级景区。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长乐、连江等地船政遗迹的调查保护,参与编撰闽江口炮台遗存书籍,助推船政文化传播。市文旅局编制《闽江口旅游圈船政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指导区域联动,并持续向“两江四岸”倾斜资源,包括优化游船项目、开通新航线、增配新船、提升运力,将闽江游打造成更具魅力的城市文旅新地标。
低空经济:
天际绘就产业新版图
在传统文旅项目持续火热之际,一片崭新的“空中蓝海”在福州加速开辟。张怀玉代表提出《关于布局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为产业融合打开了新视窗。
市发改委积极回应,在《福州市推动低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了场景驱动路径,鼓励景区引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观光、数字热气球、动力伞等酷炫体验。市人社局聚焦人才支撑,对取得无人机相关证书的学员给予500元至6000元培训补贴,2024年福州市开展补贴性无人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738人次,发放补贴73.9万元。市文旅局同步行动,系统梳理低空游览资源,科学规划起降点,保障低空游览安全有序。2025年新春文化旅游月上,无人机编队以天为幕,精准勾勒福州古城轮廓,将历史韵味与现代繁华融为一体,成为文旅发展新亮点。
乡村旅游: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文旅大盘的重要拼图。杨默代表提出《关于推动福州乡村文旅经济发展的建议》,从深挖特色文化、强化基础设施、培育专业人才、融合多元业态、加大宣传推广等方面,为乡村文旅升级提供系统思路。
市文旅局持续加大乡村文化供给力度,助推永泰嵩口镇、闽侯侯官村等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点;指导建成“福州乡村旅游”智慧平台,集成线路推荐、直播互动等功能。当前,全市已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2个、星级乡村旅游村16个、福建省金牌旅游村25个,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品牌矩阵。市农业农村局贯彻“农业+旅游”理念,深挖乡村多元价值。2024年,福清“春观花·赏民俗”、永泰“山水游居·樟台交融”、连江“冬日暖汤花语觅香之旅”3条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语言破壁:
小语种导游架起国际桥梁
随着福州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小语种导游短缺成为提升服务品质的瓶颈之一。王林英代表提出《关于加强文旅行业及小语种导游发展的建议》,直击这一痛点。
回应代表建议,市教育局指导市管高校优化培养方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日语系开设对外文化传播课程,法语系探索“小语种+文旅”模式,西班牙语系学生在双语导游讲解大赛中折桂。市文旅局双管齐下,一边完善导游行业管理体系,设立中高级及外语导游专项奖励,2021年至2024年累计奖励60人、6.35万元,一边持续举办导游大赛、培训班,提升导游业务素养。
目前,全市正常执业导游达2202人,其中外语导游161人,覆盖英、日、法、韩等多语种,国际游客接待能力逐渐增强。(记者 李白蕾)
下一篇:马尾新投用一座排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