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之风 山高水长
海内外林则徐后裔走访林公遗迹侧记
林公后裔向林则徐雕像深深鞠躬。记者 陈君沂 摄
对林公的后人来说,林则徐既是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更是让家谱生辉的家族荣耀。林公后人开枝散叶,如今已至第九代逾千人,足迹遍布海内外。每逢纪念林公诞辰,不少后人都会回到福州参加活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9日,来榕参加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系列活动的海内外70多名林公后裔,前往拜谒林则徐墓、瞻仰林则徐祖居地,实地探寻林公足迹,缅怀其一生事功,感悟其精神风骨,在共同的追思纪念中,不断谱写新的家族记忆。
一份景仰:
绿榕荫里,正气长存
“有福之州,绿榕荫里;林文忠公,民族典范。虎门壮举,震古烁今;爱国惟民,正气长存……”松柏苍苍,绿树环抱,位于铜盘路金狮山麓的林则徐墓前,前来拜谒的70多名林公后裔肃穆而立,凝神聆听林则徐第七代孙、林则徐基金会副秘书长林同楠诵读祭文。读毕,在林则徐基金会名誉会长、林则徐第六代孙女林祝光带领下,众人恭敬地向林公行三鞠躬礼。
对于林公后人而言,诵读祭文、鞠躬致礼不仅是庄严的仪式,更是对林公精神风骨的再次缅怀。随后,林公后人分乘两辆大巴,前往福清。
在福清林则徐广场,一尊林则徐雕像目视前方,巍然而立。广场一侧的石碑上,铭刻着林公“为官四十载,宦迹十四省”,销烟御侮、开眼寰宇,治水安民、泽润边陲的伟大一生。林公后人细读碑文,心里默念林公的丰功伟绩。
在福清海口镇岑兜村林则徐祖居地,这座林则徐十六世祖存素公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390多年历史的祖居,记录着林氏家族的血脉渊源。现年78岁的林智栋,其曾祖父与林则徐是堂兄弟,同为族亲,林智栋每次都为前来瞻仰祖居地的林公后人做义务讲解,“每年都有不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今年我已经接待好几批,我非常乐意为他们讲解。”
来自江苏苏州的林随馨今年79岁,是林则徐第六代孙女,系出林公三子林聪彝一脉。此前,她曾参加纪念林公诞辰230周年的活动,此次来瞻仰祖居地则是第一次。“我们都是从前辈的讲述中了解林公的事迹,感叹他真是伟大,这次拜谒和瞻仰之后,更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她说,“作为后人,我们要做的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20世纪60年代,林随馨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工作。“我在那里度过了40多年,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它。”回想起青春往事,林随馨仿佛又回到那段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大生产的火热岁月。
一个希望:
后辈自强,光大发扬
在北京长大的林则徐第七代孙林昊,是第一次参加纪念活动。他动情地说:“虽然我生长在北京,但林公的足迹始终指引着我。”林则徐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少地方留下了他治水的业绩。因为与多个省份都有业务往来,林昊行经国内各处,常能看到林则徐雕像和纪念馆,感受到先辈的影响。他曾去往新疆伊犁,参观林则徐当年居住过的院落,并看到林公当年亲手栽种的树木。林昊不断追寻着先祖的足迹,也深深感受到家族历史的厚重。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个家族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从1907年赴美任留学生总监督的太爷爷林步随,到留学美国的父亲林地,再到如今开办北京羲和少昊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科技、穿梭于商海的林昊,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着林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香港回来的第六代外孙程平山,在林则徐祖居前久久驻足。他由衷赞叹福州对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所做的大量工作。“这几天,我在福州感受到的,不仅是我们林公后人对他的追思和敬仰,更有许多普通群众自发前来,大家都非常尊崇林公精神,非常重视林公精神的传承弘扬,我心里特别感动。”
程平山透露,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林则徐精神也在香港发扬光大,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林则徐的一生行迹,感受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来为国家作贡献,我觉得我们国家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种传承:
精神之光,百世流芳
“林公于我,是永远的精神坐标,也是我的信仰。”林同楠的深情告白,道出了所有后人的心声,他的心路历程正是林公精神传承的生动写照。
“小时候,爸爸妈妈便教导我,不能把这一身份当作炫耀的资本。”林同楠告诉记者。从年幼时的讳莫如深,到成长后的由衷自豪,再到如今视林公为人生明灯,在林同楠的眼中,林公就像夜空中的明月,既照亮前行的道路,又时刻提醒着他要保持谦逊。
这几天,林祝光格外忙碌。在林公诞辰240周年之际,她组织海内外后裔回到福清祖居地。看着林氏二十六代孙林厚云出资修缮的林则徐祖居和广场上巍然矗立的雕像,她欣慰地说:“这就是血脉的延续。”更让她欣喜的是,基金会联络组已吸纳了第七代、第八代的年轻人,他们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将林公的精神传承开来。
在庄严肃穆的林则徐广场上,9岁的红领巾讲解员王贻轲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个来自钱塘小学的少年,已经能够熟练地为游客讲述林公事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用稚嫩的童声诵读着这句林公名言,仿佛正为游客们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正如林祝光所说:“精神的传承不在血脉,而在心脉。”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子,从商界精英到莘莘学子,从林公后人到普通群众,林则徐精神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记者 林玉和 陈君沂)
下一篇:福建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奖学金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