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福州故事④
一张蓝图绘到底丨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闽江岸的郑和广场上,一座郑和石像临江而立,手执出海文书,眺望出海的航向;在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绘事院、轮机车间、铁胁厂等历史建筑比邻而立,述说着近代中国向海图强的决心……
中国船政文化城。林双伟 摄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闽江水穿城而过,浩浩汤汤汇入东海。这座沿海城市从古就自带“开放”的基因,建城2200多年,其发展史就是一段“因海而兴、向海而生”的开放史。
阅尽福州故事的书页,眼前浮现的是“蓝色”印记: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在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近200年前,随着福州开埠,本地特产的茉莉花茶,与其他“中国茶”一起,从福州港起航热销全球;百年前,“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上下杭,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商帮林立;30多年前,福州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提出“海上福州”战略。
在历史的浪潮中奔行,福州未曾放弃每一次走向深蓝,与世界链接的契机。当时代的命题又一次叩问“应向何处”时,福州坚定地选择站在潮头“逐浪”。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福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彼时,一座沿海小城缺什么?缺资金、缺产业。有什么?有海、有侨力。
福州福清,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中取山水各一字,因而得名。上个世纪,福清人背井离乡,远洋闯荡。这里成为我国著名侨乡,走出过许多侨商,蕴藏着福州重要的侨力资源。
顺势而为,以侨力撬动改革的动力,这是当时福州“借力”的选择。彼时,福清籍侨商们带着资金在故土兴业、回馈桑梓,就这样,第一个“侨”字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华侨合作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先后成功在福清落地。
这些由“侨”兴办的产业园成了外资涌入福州的桥梁,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成为当地谋求对外开放的“火车头”。
除了“故土”链接的侨力,“跳出福州看福州”,在刚刚融入全球发展大势时,居于东南一隅的沿海城市,缺少一扇对外展示的窗口,困顿于“藏于巷陌世未知”。
1994年10月,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成功举办,搭建起一个“让福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福州”的开放大平台。经过30多年岁月洗礼,“国际招商月”逐渐演变为如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丝”“海峡”元素的融入,让交流与合作这个主旋律更加响亮。
发展的“舟”循着岁月的长河航行,福州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从经贸开始的对外交流,如同福州向世界的“汪洋大海”中投入一颗颗“石子”,激起阵阵涟漪:“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上,中外友人会聚鼓岭,重温承载百年前中美人民深厚友谊的鼓岭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榕城展示独特的海丝文化魅力以“旅”会友。
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开幕式。人民网记者 林盈 摄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开放不是单一的命题,改革塑造着城市的“形状”,“锲”入对外合作的“轨道”。改革开放伊始,随着外资源源不断地涌入,关键问题在于,福州能否将这些资源留下来,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想向开放要发展,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在福州当地,一个关于“一栋楼”的故事,口口相传。
三十多年前,尽管福州将招商引资视作发展的“重头戏”,但彼时的发展软环境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商发现,“带着文件袋满城跑”才可能把企业办下来。
为了破解招商引资中手续繁琐的难题,福州首创“一栋楼”集中办公模式,也就是将分散的审批环节整合至同一建筑内,实现“一条龙”服务,开创全国集中审批先河。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这栋楼从物理空间的聚合升华为数字时代的智慧中枢。福州迭代实施从1.0版到6.0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1100多项,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不见面审批”“全程网办”“秒批秒办”等服务成为常态。
市民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自助办理业务。池远 摄
外化于行,更内化于心。由“一栋楼”掀起的“马上就办”工作作风在榕城蔚然成风。现如今,走进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当地的政府部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八个大字总是首先映入眼帘。这八个大字不仅镌刻在墙面上,更烙印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行动上。
进入新发展阶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追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必考题”,在于以经贸规则与世界“接轨”撬动合作。
福州意识到,要想做改革开放引领地,就要敢于做“试验田”“先行者”。
今年4月12日,随着MF856航班平稳泊入机位,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顺利运抵福州空港。这批椰子从在印尼当地采摘下来到运送至福州收货方手上,只用了20多个小时。
将高效的流程细细“拆解”,背后得益于中印尼“两国双园”的制度创新。
三十多年前因印尼侨领回乡兴业而生的元洪投资区,未曾设想有一天被赋予新的使命——2019年,福建省提出建设中印尼“两国双园”的设想。2023年1月,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印尼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标志着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福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所谓“两国双园”,是指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境内互设园区、联动发展的一种新型产能合作方式。中印尼“两国双园”合作机制下,中方以福州元洪投资区为主体,印尼方以三个工业园为主体,重点打造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
相较于30多年前单向引进侨资侨力,中印尼“两国双园”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双向奔赴”,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分工“珠联璧合”。
依托印尼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国内先进的捕捞加工等技术,打造海洋渔业跨国合作产业链;发挥印尼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庞大市场优势,结合福建省轻工纺织技术和装备产能,构建轻工纺织跨国合作产业链……通过双方产业园定向合作、联动发展的方式,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
风物长宜放眼量。回顾福州的改革开放历程,如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进阶路”。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新的时代命题,有福之州正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胆识,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上破浪前行,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更广阔的前景。(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
上一篇:祝贺!福州3位教师斩获全国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