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团队抢救性修复文献超300万页
谢炳朝:古籍医生助档案“重见天日”
揭粘、除尘、配纸、上托纸、压平……近日,记者在永泰数字产业园见到华匠文献修复保护中心负责人谢炳朝时,他正小心翼翼地修补一份历史档案。
中心的收纳柜上,整齐摆放着镊子、喷壶、棕刷、针锥等修复工具,宛如一间微型的手术室。
拿到破损的纸张,谢炳朝首先要为它们“诊脉”,检查出虫蛀、霉变、酸化等“疑难杂症”,然后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整个修复过程需经过除尘、消毒、修补、托裱、干燥、脱酸、压平、恢复档案原有形制等二十多道工序。
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处理“档案砖”。2023年,福建省内一家银行委托谢炳朝修复一批档案,这些档案的纸张粘在一起,脆化严重,稍微用力触碰就可能碎成纸渣。“要将一页页档案纸分离,没有高超的技术和非凡的耐力是不行的。”谢炳朝说,当时他们得到了北京市档案馆奚红英老师的远程指导,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最终完成了任务。
谢炳朝以前是一名从事软件开发的“码农”。2004年,他从软件开发行业转型进入档案行业,并于2019年创立华匠修复品牌,专注纸质文献修复。近年来,他和团队在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及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多位资深修复师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导师邢跃华、邱晓刚的指导下,修复技艺稳步提升。为助力行业发展,2023年,华匠修复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培养纸质文献修复优秀人才。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谢炳朝的华匠修复团队业务范围已辐射到全国各地,从单纯的档案修复、古籍修复,拓展到字画修复、碑帖修复以及非遗研学、文创开发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他们先后承接了汕头市档案馆30万页民国档案修复、14万页侨批档案修复和黄山市黄山区档案馆徽州文书及其谱牒修复等项目,累计抢救性修复纸质文献超300万页(折合A4幅面),修复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成为国内少数具有海量文献修复经验的团队之一。
“我们修补的不仅是一页文献,更是一段历史的细节,是一代人留给另一代人珍贵的礼物。虽然修复文献的过程艰辛且枯燥,但看到那些破损的纸张‘重见天日’,得以传承,我从心底感到高兴。”谢炳朝说。(记者 全怡月/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