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高新区“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闽侯县法院南屿法庭以390余平方米的“小阵地”,服务辖区40余万人与数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深度融合旗山院士文化底蕴、水西林古厝治理智慧与高新技术产业营商环境需求,构建“文化赋能+厝边解纷+营商护航”融合治理机制,为高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动能。
南屿法庭法官进企业普法。
“法官用我们车间里的真实案例讲劳动法,比看条文好懂十倍!”高新区某智能制造企业员工小林的感慨,道出了南屿法庭“普法进企”的实效。针对辖区新质生产力企业密集、新业态劳动者集中的特点,法庭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产一线。
今年以来,法官团队先后深入22家重点企业普法,通过案后回访、座谈研讨、法律讲座等形式,为企业“量体裁衣”开出56份“法治药方”。某新能源企业曾因供应商违约陷入生产停滞,法庭在普法中了解情况后,当即指导企业固定证据、申请保全,仅7天便促成双方和解,避免了近千万元损失。
“做生意讲‘和为贵’,更要守‘契约精神’——这既是老祖宗的道理,也是院士精神里的‘严谨’二字。”在南屿镇某村委会与租户的租金纠纷调解现场,法官的一番话让双方茅塞顿开。
2019年,该村通过招标将沿街店面租给返乡青年创业,后因经营困难,租户拖欠租金达50余万元,村委会诉至法院。调解中,法官搬出当地庄氏双院士“严谨治学、诚信为本”的故事,结合“返乡创业要留得住、做得久”的现实考量,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最终,租户当场缴清欠款,村委会也承诺后续根据经营状况动态调整租金。
依托旗山“双院士文化”,南屿法庭设立“乡村振兴法官工作室”,将“严谨、创新、协作”的科研精神融入商事纠纷调解。近三年来,法庭涉企合同纠纷调撤率达62%,“诚信经营、依法履约”的理念正成为辖区企业的共识。
“古厝不能拆,亲情不能断,生意更不能受影响。”这是南屿法庭处理水西林古厝产权纠纷的核心考量。该案件涉及十余位家族继承人,若简单按份分割,不仅会破坏百年古厝的完整性,还可能因长期诉讼拖累周边文旅产业发展。
法官创新采用“现场调解+乡贤参与”模式:把调解桌搬到古厝天井,邀请村干部、家族长老讲述水西林祖训,最终促成“古厝整体保护+经济补偿”的方案。古厝得以完整保留并成为村史教育基地。
“金厝边,银乡里。”法庭将这句福州俗语转化为治理智慧,在水西林广场设立“巡回普法点”,开展“文化+法治”主题巡回普法、巡回审判、现场调解等12场次。同时积极开展调解案件“暖回访”,深入群众的“廊前檐下”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巩固调解成效。2025年以来,法庭共调撤案件351件,调撤率53.5%。(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赵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