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
创始人
2025-08-27 10:36:10
0

编者按  

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界遭遇空前危机。福建教育界人士以救亡图存为使命,在烽火中筑起坚不可摧的“教育长城”:高校内迁延续文脉,新校创办谋划未来;社会教育唤醒民众,国难教育砥砺气节……福建文化教育事业在颠沛流离中却得到繁荣发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闽人智慧》栏目特别策划并推出《烽火弦歌 八闽记忆》系列,回望这段教育救国的福建往事。

当战争的阴云笼罩东南沿海

福建有一群人

毅然背起书箱行囊

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迁徙之路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

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

珍贵的教育火种 

筚路蓝缕的迁徙之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当时福建虽非主战场,沿海却屡遭侵犯,城市设施损坏严重。为存续文脉,沿海大中学校纷纷部署工作,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大迁徙”。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抗战时期战区局部示意图 图源:厦大档案馆

当时中国高校多数迁往内陆西部大后方,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却决定带领师生内迁长汀:“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

举校搬迁并非易事。1937年底,萨本栋带领全校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书籍,跨江渡海、跋山涉水800公里,终于到达长汀。由此,厦大成为了距离抗战前线最近的大学。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厦大学生在奔赴龙岩的途中。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面对与厦门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的山城,萨本栋告诫学生:“移入乡村,不当常说‘这地真糟,什么东西都没有’,应时时想‘此处尚好,还有不少人物’。”

他亲自设计,就地取材,以树皮代替屋瓦,建造各类房屋,还修建了水库和防空洞。短短两年,一座包含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医院、操场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新设施的大学校园建立起来,几乎覆盖半个长汀城。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厦大内迁长汀办学时的简易阅览室。图源:厦门大学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当时的长汀县城全景。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厦门集美学校的迁徙同样充满艰辛。学校搬迁至大田后,面对日寇飞机不时的扫射和轰炸,师生们创造性地将课堂搬进了仙亭山中: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学生坐在地上,书籍放在膝上,头上是日寇的飞机在呼啸,林中是师生们的郎朗读书声。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集美学校“森林课堂”旧址 图源:集美大学

1939年6月,《福建民报》连载刊登了《生活在山间》的文章,集美学子在“森林课堂”的情景历历在目:

“书声琅琅,遐迩交缠”,我们只要稍一留心,即可听到从另一群的人那里传送过来的读书声,讨论声……笼罩在这山的周围。那三五成群的人们,就在这声膜的底下,过着课室里的生活。

战火中的学术之光

抗战的烽火,点燃了知识分子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也创造了战时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奇迹。

为提高教学质量,萨本栋四处奔波聘请优秀教师,邀请了一批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知名教授来到长汀授课,厦大教学质量很快得到提高,声誉日渐上升。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教师合影。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学业竞赛中,厦大学子连续两届蝉联第一,受到全国通令嘉奖。

1945年,厦大在校学生从284人增加到1044人,院系由原来的3院9系发展到4院15系。美国地质学家葛德石1944年访问长汀厦大后,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

从厦大走出去的卢嘉锡、陈景润、田昭武、张乾二、肖培根、林鹏、阙端麟等院士,都曾经在这片红土地读书、任教、生活过。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工作中的陈景润 图源:厦门大学

搬迁至邵武的福建协和大学,提倡为农村、为社会服务。他们不仅与县政府合办农村技术人员训练所,设置农村实验区,各学系还开展水稻、棉花、柑橘、桃子等作物和水果的栽培育种试验,进行土壤改良、花卉品种选植、森林育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研究。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福建协和大学邵武校门 图源:福建农林大学

在交通困难、购买印刷书籍不便的抗战时期,协大创办的《福建文化》《科学杂志》等刊物,成为了学校师生和闽北山区民众宝贵的精神食粮。

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时期,时任化学系教授的余宝笙组织成立“化学社”,制作肥皂、鞋油、蓝黑墨水、无水酒精等稀缺化工品,免费供应师生和医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学识、提高技能。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1945年南平黄金山上,余宝笙与参加化学社活动师生合影。图源: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这种产教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后来余宝笙复办华南女院时延续下来,为当时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一套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救亡图存的赤子之心

山河破碎之际,无论是国立、省立还是私立的高等学校,师生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

他们或以笔墨为剑,坚守文化阵地——

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出版了《救国出路》《抗日救国方案》等书刊,旨在“对每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说明大时代里的神圣责任,共同起来推进这大时代的巨轮”。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厦大剧团第一次公演抗战话剧《中国万岁》第三幕剧照。图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学校还成立了铁声歌咏团、华侨学会等13个社团,通过举办演奏会、夜校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或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筑起救援保障的坚固防线——

福建省立医学院迁入沙县后,当地多次遭日军飞机野蛮轰炸,学生们迅速组织救护队冲向轰炸地点,救出不少挣扎在火海中的同胞。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这群人为保留教育火种踏上迁徙之路省立医学院内迁沙县期间的办学情况记载文件。图源:三明日报

在沙县办学期间,福建省立医学院培养了4个医学本科班共102名毕业生,为抗战输送了急需的医疗人才。

还有许多学子选择投笔从戎——

福建协和大学50多名学生奔赴前线,他们有的报考航空学校,有的担任部队通讯、翻译人员,有的直接参军入伍。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协大学子写下这样的诗句:

“给我力量! 

我将粉碎习惯的锁链;

天之南抓把土,

地之北抓把沙,

朋友的心里取堆泥,

敌仇的眼里分块石,

经过火,经过水,

再塑成一个新的我。”

这诞生于烽火中的话语,不仅是一个青年的热血呐喊,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至今仍在历史的书页里熠熠生辉。

在硝烟弥漫、物质萧条的抗战时期,福建从4所私立大学共不足1000名学生,发展至11所高等学校共3757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缔造了战火中的教育奇迹,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繁荣东南文化、振兴福建教育共同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资料来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档案、厦门大学、闽西日报、三明日报、福州晚报、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微消息,近日,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获悉,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上海市检察...
本周福州以多云天气为主,局部有... 今天福州依旧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但是高压脊线偏北,福州处于高压脊线南侧,环境风场为偏东风,水汽较多...
民进党当局称“中共对抗日战争毫... 8月27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媒体提问,对于国台办发言人谴责民进党当局完全丧失民族立场...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新闻发布会举行 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代表团报名参加投洽会 携手中国 投资未来(权威发布)第二十五届中国国...
第十六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将举... 8月27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2025海峡两岸青年汇、第十六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近...
又有新台风?福建今天有分散性阵... 台风最新消息!26日17时,“剑鱼”已经停编。目前,在台湾南边还有一个热带扰动在活动并即将进入南海,...
下周开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多了一... 下周一2025年秋季开学,《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被正式编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课文讲述了南仁东在...
国台办:将邀请台湾同胞出席九三... 8月27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媒体提问,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央视新闻聚焦!看福州千年中轴线...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打卡三坊七巷、上下杭 看千年中轴线上的“古今对话”在福州,有一条跨越2200多年未曾...
闽人智慧 | 80多年前,福建... 编者按 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界遭遇空前危机。福建教育界人士以救亡图存为使命,在烽火中筑起坚不可摧...
农民日报:福州推动农村集体“三... 数智驱动 一网统管——福州市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提质增效7月中旬,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下坂村...
电子产品“防蓝光”功能真能护眼... 记者发现,市面上很多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脑、电视机、学习机都有“防蓝光”功能,“防蓝光”功能究竟有没有...
奇台高技能人才智汇榕城 乘“数... 8月20日至25日,在福建援疆福州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奇台县委组织部组织20名奇台优秀高技能人才,...
闽侯:高山农场收获“甜蜜”一夏 眼下,闽侯洋里乡安仁村大峰农场内的葡萄、百香果陆续上市,让种植户和消费者同时收获“甜蜜”。大峰农场负...
美“星舰”第十次试飞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美国中部时间26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6日7时30...
西湖桂斋——相隔700年的英雄... 桂斋内景。地以人重,人与地宜。桂斋,这座福州西湖畔的微观历史空间,凝结着李纲与林则徐两位民族英雄的政...
左海会客厅|陈秉钊:一位城市规... 携初心“走出去”探新知 念故土“走回来”报乡情陈秉钊:一位城市规划老兵的使命与乡愁本期嘉宾陈秉钊 1...
鼓楼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主... 七夕巧聚 西湖连心鼓楼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主场活动26日一早,72岁的李美兰和丈夫身着同色系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