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位令人敬佩的福建援藏干部——陈艺森,他用三载赤诚书写了一段非凡的故事。
三年间,他远离家乡,扎根在这高海拔的藏区。他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积极推动各项援藏项目。无论是改善教育设施,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还是助力医疗提升,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他都全力以赴。他的身影穿梭在雪域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藏区人民的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福建援藏印记。
平均海拔4700米的八宿县域,风卷彩幡在高原上猎猎作响。三年前,福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艺森接过援藏“接力棒”,带领团队在雪域之巅书写新时代的“山海情”。从海螺水泥的绿色蝶变到薰衣草庄园的浪漫绽放,从“光明行动”的温情守护到教育援藏的茉莉芬芳,这支队伍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福州精神,在藏东大地绘就出一幅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陈艺森
领航初心:从“酥油茶的温度”到“高原发展的刻度”
“当时捧过那碗酥油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藏族同胞的淳朴热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站在即将竣工的福州援藏公寓前,陈艺森仍清晰记得2022年夏天——当地干群身着盛装,用最高礼仪迎接来自东南沿海的援藏队伍。这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成为他三年来推动80余个援藏项目、落实2.16亿元资金的精神火种。
三载春秋,这支队伍交出了亮眼答卷:国家发改委阶段性考核“优秀”、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接踵而至;在八宿县小茉莉花幼儿园里,藏族孩童用稚嫩的童声用藏族说唱诵读经典红色故事;在然乌湖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牌匾见证着闽藏青年的携手成长;而海拔5200米的风电场,20台巨型风机正将“福州经验”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澎湃动力。
产业造血:清洁能源与传统工业的绿色交响
站在八宿海螺水泥厂区,陈艺森如数家珍:“这是我们三批援藏队接续培育的‘工业明珠’,去年贡献税收7356万元,本地员工占比超50%。”据介绍,这个传统水泥企业正在上演“绿色变形记”:垃圾焚烧等清洁能源(CKK)项目建设、光伏制氢项目每年减排4.66万吨二氧化碳,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在邦达草原,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创造了“高原速度”:2024年4月开工,11月并网,20台风机年均发电2亿度。陈艺森指着远处雪山下的光伏矩阵:“我们正在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体系,未来这里将成为藏东南清洁能源枢纽。”
以福州和八宿为创意的唐卡
民生温度:从“输血”到“造血”的温暖实践
“卓玛阿妈,眼睛看得清了吗?”在八宿县医院,陈艺森探望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藏族老人。这场携手东南眼科医院开展的白内障专项救助“光明行动”让30位患者重见光明,而这只是援藏队民生工程的一处缩影。3年时间,援藏队还投入1.2亿元实施59个民生项目,新建道路1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32.3公里,让548户农牧民喝上“幸福水”。
最令他骄傲的,是那片绽放在雪域的紫色花海。在吉达乡巴尔仲村,40万株普罗旺斯薰衣草打破海拔3700米的种植禁区。“从青稞亩产1500元到薰衣草综合产值1.5万元,我们让土地生出‘紫色黄金’。”抚摸着新研发的精油产品,陈艺森眼中闪着光。这个创新尝试的农文旅项目,已带动20余户农牧民转型“花匠”。同时,通过挖掘农文旅融合的独特基因,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市场穿透力的农文旅IP,陆续推动八宿文旅资源获得“世界海拔最高的薰衣草种植基地”“世界海拔最高的跨江盘山公路”双世界纪录认证(WRCA)。
世界纪录(WRCA)认证证书
文化润泽:从“唐卡漆画”到“精神家园”的榕藏交响
在八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幅幅融合福州漆艺与西藏唐卡的“唐卡漆画”熠熠生辉。藏族画师感慨道:“援藏队让传统艺术穿上‘新衣’。”而这,仅是福建援藏“文化润藏”的缩影。
三年来,援藏队深耕文化沃土,援建然乌氆氇服饰基地,古老技艺碰撞现代设计;打造“八宿冰川文化旅游艺术节”品牌,引入福州策划经验,扎西卓东、吉祥八宝舞蹈与福州民乐同台争艳;提升1个县级、14个乡镇、6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修缮71道班、怒江大桥等红色遗迹……
“唐卡漆画、氆氇新篇、红色记忆、节庆欢歌,共同诉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原扎根。”陈艺森抚摸着中心的活动墙,目光坚定。
八宿薰衣草产业园
旅游嬗变:从“单一”到“全链条”的发展新路
“过去游客只是路过然乌湖拍张照,现在能住下来骑马赏冰川、买走当地农特产品及文创品伴手礼,还可以参加民宿体验活动。”在游客中心,藏族向导扎西的感慨,道出了八宿旅游的深刻变革。陈艺森团队以全链条思维破局,推动“蓝色八宿”告别单一观光,迈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这场嬗变清晰可见,打造“两湖一冰川”(然乌湖、仁龙巴冰川、来古冰川)核心矩阵,培训50余名像扎西这样的本地农牧民持证上岗,打通“产加销”链路,上线“八宿旅游招商”小程序精准推介。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86亿元,其中二次消费占比显著提升,文旅产业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2820人,实现增收4170.15万元。
站在焕然一新的然乌湖畔,陈艺森望向蜿蜒的318国道:“我们以全链条思维串起分散的珍珠——核心景区是支点,深度体验是纽带,特色产品是延伸。当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是八宿的故事与味道,这条富民之路才真正走得通、走得远。”雪域高原上,一条融合发展的旅游新路正越走越宽。
育才之道:留下带不走的“高原生力军”
“真正的援藏,要培养永不撤离的人才队伍。”在八宿县中学“云端教研平台”前,陈艺森展示着教育援藏的创新成果:6对“师带徒”组合、4场新课标培训、80人次教师提升,三位本地教师在援藏教师指导下斩获教学竞赛大奖。而县艺术团24名演员带着《花开等你来》赴榕演出,让闽剧与弦子舞共谱民族团结乐章。
医疗“师带徒”22场、培训178人次;科技特派员解决农牧难题;乡村振兴专干赴闽取经……这些数据背后,是19名柔性引进人才、6项新技术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正如他办公室墙上的唐卡漆画——福州漆艺与藏族唐卡交融生辉,人才培育的“闽藏模式”正在高原绽放异彩。
站在离别的山巅,陈艺森依依回望。雪山无言,静静映照着他倾注心血,如今焕发新颜的八宿,离愁与自豪在胸中交织。福州援藏公寓静静矗立,像老友般见证过所有艰辛与欢笑;薰衣草芬芳萦绕在318国道旁,校园里《茉莉花》与《格桑拉》的旋律悠扬交织。“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他笃信,当“老西藏精神”与“福州速度”在此交融、薪火相传,这片深情的土地必将续写更多“闽藏一家亲”的时代华章。(记者 颜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