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们在玩耍血色海龟汤后,纷纷陷入了噩梦连连的境地。原本充满趣味的游戏,却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那些恐怖的情节仿佛如幽灵般缠绕着他们,夜晚的睡梦中,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血腥与惊悚的场景中,惊恐的表情和尖叫声时常在睡梦中响起。他们开始害怕黑暗,害怕独处,那些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惶恐。血色海龟汤如同一个可怕的魔咒,让这些小学生们在现实与噩梦的边缘徘徊,久久无法摆脱那恐怖的余波。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高祥 实习生 汤琦轩 马彩霞 陈雨昕
“一个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可是这天早上有一个侏儒在家自杀了,现场还有一地木屑,你猜为什么?”
“他俩闹矛盾了?”“木屑上有血吗?”……听到周围有人给出了谜面,刚下课的小欣赶紧围上来问道。除了小欣,五六名同学也接连发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享受着解谜的乐趣。
这不是偶然的课间插曲,而是一种正悄然席卷小学的流行游戏——“血色海龟汤”。作为情境推理游戏“海龟汤”的一种,猜题人可以天马行空提问,出题人以“是”或“不是”回答。它简单猎奇,层层反转又夹杂惊悚的特质,迅速成为孩子们的新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师们的愕然与家长们的疑惑。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孩子还在为单词背诵、数学计算而苦恼,却突然间像侦探般细细讨论一场场以“杀人诡计”“自杀真相”为结尾的故事。
这是什么游戏?为何能击中孩子们的神经?在校园的一角,这碗“血色海龟汤”正在上演一场怎样的童年天真与暗黑猎奇相较量的故事?
风靡的“海龟汤”
“有次玩了一个特别恐怖的‘汤面’之后,我做了一晚上的噩梦,现在想想还会起鸡皮疙瘩。”
今年小学四年级的小欣(化名)是一个重度的“海龟汤”爱好者,经常在课余时间与朋友们玩这个游戏,甚至上课时也会用传纸条的方式来继续未揭开的谜底。“‘海龟汤’神秘又刺激,大部分同学都在玩。”
“海龟汤”的谜面被称为“汤面”,谜底被称为“汤底”。而汤底又分为清汤(没有尸体出现)、红汤(有尸体出现且偏血腥)、黑汤(偏重口味、恐怖、情节复杂),红汤与黑汤明显更受欢迎。
图片来源:网店商品展示截图
“海龟汤”的“汤面”往往短小精悍,开场常常以“他死了”或“她笑了”吊足胃口。解谜过程依赖团队提问与逻辑排查,结局也往往出人意料。它像是故事接龙,又像侦探推理,还糅合了“剧本杀”的叙事味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创作、演绎、传播。
有些孩子擅长设计题目,故意埋下多重反转的线索;有些孩子擅长“演”,用起伏的语调引导听众沉浸其中;还有的孩子在小红书、知乎甚至某些悬疑论坛潜水,专门搜集“血色题库”。
小杰和小欣同班,也比较喜欢玩恐怖类型的“海龟汤”,并且是班中创作“海龟汤”的主力军。小杰创作的“海龟汤”中常常出现怪物或者变异人等恐怖元素,“因为我感觉,只是玩别人的‘汤面’比较无聊,自己创作能带来更强的新奇感。”
小杰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汤面”:一天,我被迷晕后来到一个小岛,我手上有一封信,上面写道“你被困于这座荒岛,而且你永远逃不出去的!你的盟友,小埃。”我看完后,大惊失色,因为小埃已经死了很久了,我正想继续思索时,化成了一摊血水了。
受访者供图
今年23岁的高小姐刚刚“上岸”法硕,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她就与朋友一起玩了一次刺激恐怖的“海龟汤”游戏。“玩这个游戏,主要是因为它的推理比较好玩,但是玩到后面发现它有点恐怖,有时候突然会被吓到,有种很惊悚的感觉。”
高小姐直言,身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不少死亡案例,但是在玩“海龟汤”按照“汤底”的逻辑问出问题的时候,自己都觉得有点恐怖。
“红汤”的隐忧
“海龟汤”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席卷了小学生的课间时光,而老师和家长还未反应过来。
杨柳(化名)是某培训机构辅导班的班主任。一次课间,学生向她借用手机,想要上网查找“汤面”,她才意识到,“海龟汤”早已悄然渗透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杨柳并不完全反对学生接触“海龟汤”。“我一般会建议学生们选择一些不带恐怖元素的‘清汤’来玩,只要内容把控得当,推理过程其实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杨柳说,但观察下来,“血色海龟汤”对学生明显更有吸引力。
这是属于孩子们的“黑暗童话”,一场童年边缘的微火狂欢。但火焰是温暖,还是灼伤,往往取决于周围大人的理解与回应。
图片来源:网店商品展示截图
小学生林月(化名)的妈妈提到,在班级里刚开始流行“海龟汤”的时候,女儿几乎每天都会和她分享玩“海龟汤”的经历,有时还会热情地邀请她一起参与。
“我觉得这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升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她说,母女俩曾玩过“海龟汤”中的“清汤”与“红汤”,“清汤”多为轻松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式谜题,不涉及死亡或暴力情节,但“红汤”则完全相反。
“我和林月以前玩过《外婆的苹果》这个题目,汤面也涉及重男轻女、校园霸凌、复仇等元素。”林月的妈妈提到,陪女儿玩过几次之后,自己开始对“红汤”中一些血腥、恐怖的元素感到担忧。“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有些谜底甚至带有极端暴力或心理扭曲的设定,作为家长难免会担心,怕影响孩子尚未完全建立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
“孩子开始讲死人、杀人,我当时吓一跳。”另有家长向记者坦言,起初她以为是恐怖片的后遗症,后来才知道是课间游戏。她试图查找这些谜题,却发现部分“题库”内容难辨真假,甚至涉及性暗示、暴力意象。“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讽刺,什么是猎奇,只是觉得‘吓人又好玩’。”
家长们疑惑,这股“海龟汤之风”究竟从何而来?为何这样一种带有成人化、暗黑色彩的游戏,会在小学生群体中悄然流行?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李世佳认为,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开始探索“我”与“他人”的区别。“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刚开始接触生命与死亡的概念,对这类话题天然充满好奇。而血色‘海龟汤’的题材往往与死亡、悬疑有关,自然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不可缺位的监管
“好的作品未必恐怖,一个温暖的反转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lenbo”是一位“海龟汤”创作者,他更看重故事的反转与细思极恐,他在故事中往往聚焦悬疑与意外性,通过案件推理让玩家体验“侦探破案”的沉浸感。
对于受众,“lenbo”也颇为为谨慎,他在账号显眼处标注“内容适宜成年受众”,对于“海龟汤可能危害未成年人心理”的批评,他坦诚接受,“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创作者有责任划清受众边界”。
图片来源:网店商品展示截图
随着“海龟汤”在小学生中走红,作为语文老师的清语发现这种游戏能快速聚拢孩子,让他们在互动中专注推理,发散思维。但由于现在市面上不少素材夹杂暴力血腥,或逻辑生硬,并不适合小学生。于是,她开始从名著中汲取灵感创作,创作出更适合小学生的“清汤”,让孩子在推理中感受文学与逻辑的乐趣,“对孩子来说,‘海龟汤’不该是猎奇,而该贴近生活、充满善意的互动”。
记者注意到,当下“海龟汤”的卡牌也颇为热销,有的网店销量2000+,并会特意标注“重恐”“惊悚”“恐怖”等类型。据了解,甚至有部分卡牌厂家会将未经授权的原创故事批量印刷后,售往中小学附近的文具店。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今年4月,湖北黄石港区市场监管局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辖区部分学校周边文具店商家售卖各类“海龟汤”游戏卡牌,其暴力血腥恐怖情节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他们发现“海龟汤”及其他含暴力恐怖情节的问题游戏卡牌22套,对2家商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
今年1月,贵州省余庆县检察院就辖区校园周边“海龟汤”游戏卡牌整改治理情况开展“回头看”时,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刘女士对检察官说:“那种画面恐怖的游戏卡牌终于下架了,再不清理的话,真担心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
“‘海龟汤’是否有负面影响,关键不在游戏本身,而在孩子是否建立了基本的是非观。”李世佳强调,如果孩子在接触这类游戏前,已经明白“生命值得珍视”“伤害他人不对”,那么即使故事里有死亡、犯罪,也很难动摇他们的价值观;反之,若缺乏引导,孩子可能会模糊善恶边界,甚至出现伤害、霸凌别人的外化行为表现。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需要警惕,这可能是游戏中的负面元素冲击了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认知,此时应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而对于游戏创作者,李世佳认为游戏可以猎奇、刺激、恐怖,但是整个传递的是非观是不容混淆的。在刺激的背后,希望能够帮助未成年建立一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