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分级培训活动。在培训现场,专业讲师详细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一一进行细致剖析。学员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通过现场展示和实际案例,对垃圾分类的操作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培训还设置了模拟垃圾分类环节,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分类过程,加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次培训旨在提高福州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共同营造整洁、环保的城市环境。
创新活动形式,凝聚多方合力
福州开展垃圾分类分级培训
垃圾分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部分,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按照福州市委市政府“奋勇争先”行动要求,市城管委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垃圾分类分级培训工作,依托基层多种实践创新活动形式,凝聚多方合力,全方位增强不同群体的分类意识与实操能力,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台江区近期开展了垃圾分类培训。
部署在前搭框架
构建全市分级培训体系
今年4月,《福州市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从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入手,搭建覆盖全市、分层分类的培训框架,为垃圾分类落地见效筑牢基础。
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市城管委推行“季度常态化+专题精准化”培训机制。每季度组织区、街镇、社区三级管理人员及志愿督导员开展分级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分类标准、督导技巧等。
例如,台江区组织多个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和社区、物业相关负责人,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会,提升参会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知与共识,增强业务知识储备和日常工作的技能要领。
行业培训注重针对性,由各主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为物业公司、商超、餐饮店、医院等重点场所人员开展定制化培训。同时,市、区两级宣教讲师库不断扩容,为培训提供专业支撑。
基层实践亮特色
多元活动赋能分类能力
近期,在市城管委牵头下,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创新培训形式,针对督导员、青少年、居民等群体开展精准化活动,让分类知识从“认知”转为“行动”。
针对一线督导员,多地推行“理论+实操”双轨培训。马尾区培训中,室内讲解分类政策与危废处理规范,户外走进分类屋模拟投放场景,手把手指导辨别方法与沟通技巧,有效解决实操难题。晋安区组织200余名督导员分批次参与培训,同时开展专项行动,对辖区大件垃圾投放点进行巡查整治。
青少年培训则突出寓教于乐。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社区活动中,50余名学生与家长通过生物拼图了解生态关联,在“分类飞行棋”中抢答知识。福州三中的王同学表示:“我要当家里的‘分类小老师’。”洪山镇凤凰池社区用动画讲述“垃圾大冒险”,小朋友互考分类知识,让环保理念扎根心中。钱塘小学组织“红领巾小小督导员”在社区讲解投放技巧,通过手抄报、顺口溜传播分类知识,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针对居民,活动通过“宣讲+体验”提升参与度。鼓东街道树兜社区活动中,讲师用“1公斤废纸减碳0.78公斤”等数据直观解读分类价值,旧物置换、积分兑绿植等环节让居民感受到“资源循环”的意义。五凤街道主题讲座吸引70余名代表参与,围绕“商户执法”“宣传破题”等痛点研讨,签署垃圾分类承诺书,推动“柔性宣传+刚性执法”协同发力。
多方共建聚合力
齐抓共管加强城市治理
福州市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加强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市、区、街镇、社区各级党组织协同联动,鼓励引导党员积极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小区报到,带头参加小区垃圾分类治理,带动家人、朋友共同践行垃圾分类。
鼓楼区东街街道“绿动青春”活动中,环保组织、高校实践队、社工机构三方签署共建协议,搭建合作平台。数十名志愿者接受分类知识与活动组织培训,座谈环节聚焦“青年环保参与”,激活青年力量。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学生小李说:“我要带着同学走进社区开展精准宣传。”
鼓东街道中山社区活动由6家单位联合举办,整合教育、企业、志愿者资源,实现齐抓共管的效果。钱塘小学以“党建带团建”模式,组织党支部与社区联动开展服务,党员讲解知识,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助力绿色家园建设。
从党政机关到学校家庭,福州积极对接培训需求与资源,确保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垃圾分类走深走实提供保障。
如今,福州垃圾分类培训已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覆盖”,从“知识传递”转向“习惯养成”。随着体系完善、形式创新、参与多元,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新时尚理念正融入市民日常,为建设“无废城市”、打造宜居福州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赵铮艳/文 市城管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