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教师积极践行“零垃圾生活”。在学校,他自带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拒绝一次性用品,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课堂上,引导学生们认识垃圾问题,鼓励大家将垃圾分类投放。课余时间,他组织学生一起收集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手工制作,让学生们明白垃圾也可变废为宝。在生活中,他精心规划购物,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家中的垃圾分类处理细致入微。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零垃圾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尽量不生产垃圾的生活是可能的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当代社会又有怎样的精彩演绎?在福州,高校教师柯雅洁正在实践“零垃圾生活”。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记者采访了她。
柯雅洁在开展“零垃圾生活”宣传。(受访者供图)
柯雅洁家里的主色调是绿色,大面积的绿让人耳目一新,仿佛置身大自然。客厅和厨房的垃圾桶里没有塑料袋,直接用桶装垃圾。买菜的篮子里备有几个布袋子,用来装菜。在柯雅洁家,不好找的是一次性用品。柯雅洁说,她是菜市场的“红人”,大家都认识她,知道她买菜不要塑料袋。居室里还可以找到很多她手工制作的物品或者二手闲置物品。比如,用树枝和树叶做成的相框,旧物交换来的胡椒盒,朋友赠送的旧衣服。
现在不爱点外卖、不用塑料袋的柯雅洁,以前也是一个“购物狂”,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躺在沙发上刷淘宝,觉得一定要买一样东西犒劳自己,这才是赚钱的意义。以前,衣服是一定要买的,毕竟“女人的衣橱永远缺一件衣服”,“每周一花”也是必要的,这是为生活增添情趣。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2016年。因为一本介绍“断舍离”的书,柯雅洁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习惯及对物品的态度。“我丢掉了很多东西,但是又买了更好的东西,我其实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升级’。”柯雅洁回忆说。
后来,柯雅洁在网上看到一个叫Lauren Singer的年轻纽约姑娘,这个外国姑娘通过“零垃圾”的生活方式,两年内只产生了一小罐垃圾,这引起了她的兴趣。顺着这条新闻,她发现了GoZeroWaste(零活实验室)并加入其中。GoZeroWaste是一个倡导“零垃圾生活”理念的社群,2016年由汤蓓佳发起并在北京开始活动,后逐步推广到全国。
“一开始我加入的是全国的群,后来因为我在群里比较活跃,有一天汤蓓佳私信我,问我要不要成立福州小分队并担任队长。”柯雅洁欣然答应了,并开始举办福州的线下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柯雅洁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拉到群里,而且通过线下活动不断增加群里的人数。她也以身作则,积极践行“零垃圾生活”。她追求的“零垃圾生活”,是指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耗,并鼓励大家采取积极行动,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柯雅洁说,转向新生活方式的过程“很丝滑”,并没有想象中痛苦。
开始践行“零垃圾生活”后,柯雅洁与物品的关系也开始发生改变。她有一双购买于2020年的跑鞋,这么多年来她穿着这双鞋子徒步、爬山、跑马拉松,尽管鞋子有些磨损,但还没有影响穿着体验。“物品用久了就会和它产生感情。”柯雅洁说。
践行“零垃圾生活”这么多年,柯雅洁也学会了尊重其他人的选择,不再强行推广这种生活方式,就算是身边多年的好友依旧爱“买买买”,她也可以坦然看待。“我现在更希望能吸引本身就对这种生活感兴趣的人。”通过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柯雅洁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还一起开了一间旧物循环商店,这是她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零垃圾生活”真的可能吗?
“其实可以从最简单的改变开始,比如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试着去参加一场旧物交换活动。”柯雅洁说,“从这些小小的改变开始,试试看会不会有不同。”(记者 冯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