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先行地,开启了探索之旅。从早期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积极实践,到如今全面铺开的数字化转型。十年间,福建以创新为驱动,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项目,如电子口岸提升贸易效率,智慧医疗改善就医体验等。这些探索成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道路。如今,福建的经验正走向全球,与世界共享数字红利,为全球数字发展贡献着福建智慧和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的不断进步。
4月29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今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也是建设数字福建25周年。此次峰会的主题为“二十五载奋进路 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实现飞跃式增长
2024年,全球新公开的4.5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中,中国专利占比达61.5%,国产人工智能崛起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在峰会主论坛上,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带来了数字中国的最新建设成就。
2000年,“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目标提出,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开创了全国数字省域建设的先河,成为今天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倡议。
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63.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过去十年,中国数字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破解“孤岛”问题、汇聚共享公共数据、夯实大数据底座……《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数字政务服务能力保持全球领先水平,2024年发布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自然资源“一张图”和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质增速。
如今,在福建,不单是“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全省的数据”的设想,连江渔民“手机养鱼”、安溪茶农“手机种茶”等,也都走进了现实。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报告》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正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遵循,数字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
“数据要素赋能千行百业作用将更加突出,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将深度融合,数字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将不断凸显。”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表示。
“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认为,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梳理行业知识、总结应用,将专业智能和机器智能结合在一起,打造公共产品。
记者在峰会现场了解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主导的生态大会,正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行业协作;中国联通、阿里巴巴等通过展示云计算、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数字中国的风已吹向全球。网龙高级副总裁俞飚告诉记者,公司以数字教育铺就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AI人型机器人艾玛已成为教师丹尼米尔·曼迪奇科研上的“助教”。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该校建成了巴尔干地区最先进的数字教育及人工智能技术实验室。
如今,这一“AI助教”和智慧课堂应用,已推广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全球教育研究体系,加强与各国专家学者合作,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俞飚说。
(科技日报福州4月29日电 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王忆希 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