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北京,除了不会开车的老年人,其他年龄段应该有大量的成年人有驾照。在驾校学车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驾驶和获得驾照非常困难。
1979年,北京有了第一所面向社会招生的驾校——北京汽车工业学校。到1991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42万辆,驾驶人达45万余人(1992年2月15日《北京日报》第6版《哥们儿姐们儿学开车》)。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司机是一名技术工人。他不仅要会开车,还要会修车和日常保养车辆。当时考驾照的老司机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书,要花很长时间学习汽车维修技术,才能学习驾驶理论和实际驾驶。30多年前,在驾校学开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记得1985年学大宗商品学费1800元,期限一年。当时司机的概念和今天的不一样,是司机和汽车机械师两个概念的结合。1800元在1985年是什么概念?当时,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是五六十元。
不仅学车周期长,心理摧残和折磨也不可或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修车、开车,还有很多小项目。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实习证明。这时,你正跟着主人的跑车。现在的老司机很多都被师傅训斥过。历尽千辛万苦考取的驾照含金量,真的是当今驾照无法比拟的。
那时,北京很多机关单位的司机比领导还牛气,凭什么呢?他是稀缺的技术工种;司机。
有人会问?学驾照就学开车。为什么需要学习机械原理和修理技巧?这是当年的背景决定的。以当时国产的上海SH760轿车为例。车辆技术差,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更差。质量完全无法与当今中国最差的汽车相比。
对待这些车,中国的老司机们必须要像对待“爷爷”一样精心勤伺候着,不出车的时候仔细检查机械的各个部分,如果伺候不到位,“爷爷”马上给你点Color看看,路上趴窝没商量。纯国产的轿车都这样,其它车的质量就更别提了。
自制汽车一定要会修车。那年的进口车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一等车是日系车、西欧车、美系车和合资国产车,二等车是东欧车,三等纯自主国产车。日系车、西欧车、美系车、合资车不需要专职司机有修车技能,但苏联车、俄罗斯车、波兰车、罗马尼亚这些东欧车的专职司机必须会修车。这些车的质量比同期的中国自主品牌车好,但是不是很好。那么,为什么当时的驾照考试包括修车呢?如果这些自备国产车和东欧车的专职司机只会开车,不会修理和日常保养,这样一来,这些车大部分时间都会处于等待修理的状态。
在那个年代,国内和东欧汽车的全职司机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无论是驾驶还是维护。今天就到这里。想到有意思的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