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信众在了解方壶岩圣君文化馆里展出的张圣君遗迹。
“巍巍峭壁立山巅,随步云生别有天。”这是南宋贤士张仕裕为永泰县盘谷乡群山中一处形似茶壶的方壶岩所题刻的诗句,方壶岩悬崖下则是一座传承了800年张圣君信俗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院。这里被尊为“张圣君母殿”,不仅是省级非遗“张圣君信俗(福州)”的发祥地,也是福州台胞寻根示范点。近五年来,共有64批次2300多名台湾信众专程前来寻根进香。
在台湾,张圣君被称为“法主公”,台湾主祀张圣君的宫庙有100多座、信众近千万人,而陪祀的宫庙不计其数。张圣君信俗文化已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纽带之一。
800年的传承与300年的坚守
每年农历七月廿三,都是张圣君诞辰纪念日,也是两岸宫庙交流最为频繁的时节。
9月9日8时许,前来福州参加2025海峡两岸圣君文化交流活动的台湾屏东县六堆忠义亭的11位台湾信众乘车从福州出发,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张圣君母殿”。
“这座‘张圣君母殿’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永泰方壶岩管委会主任张起敏的介绍下,台湾信众一路走一路听。
张圣君原名张慈观,生于南宋时期的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4岁丧父后,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永泰县盘谷乡。后来,他修道于盘谷乡方壶岩,演法于德化石牛山,最终坐化于闽清县金沙镇九龙潭。
“之所以称这里为母殿,正是因为方壶岩是张圣君成长和修法的地方。他从这里出发,弘法的足迹踏遍八闽大地,并经由闽南信众传至台湾地区。”张起敏介绍,张圣君一生行医治病、扬善惩恶、保境安民,践行无私大爱、济世为民的中华传统美德,被两岸信众尊崇为“守护神”。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张圣君文化发祥地,希望能更好地认识、了解张圣君文化,然后带回台湾继续传承、弘扬。”六堆忠义亭执行长赖俊辉告诉记者,忠义亭供奉着为保乡卫民而牺牲的台湾义民军,他们的忠义精神与张圣君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勇义不谋而合,因此,他们恭请张圣君镇守一方,成为忠义亭祭祀的主要神明之一。
忠义亭源起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台湾香火鼎盛、信众众多。
时间回到1721年,当时台湾发生朱一贵起兵反清事件,聚集在屏东、高雄一带的客家人组成义民军,共同抵抗朱一贵。平乱之后,清廷在屏东县竹田乡建忠义亭,而剩余的义民军分为六部分,被称为“六堆义民军”。1895年,义民军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浴血奋战,备受岛内民众推崇。
走进“张圣君母殿”,台湾屏东县竹田乡西势村村长林铭政、南势村村长鑑昌共同为村庄村民祈福,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张圣君除了降妖除魔、扬善除恶、悬壶济世外,还时常为村民修桥铺路、佑农丰成,是民间的‘农业神’,这一点在两岸是共通的。”林铭政说,永泰方壶岩的张圣君故事已流传800年,屏东忠义亭对张圣君文化的坚守也有300年,这再次证明两岸信俗同源共流,一脉相承。
台湾信众对根脉文化的认同
今年是张圣君诞辰1001周年,9月10日,以“尊崇圣贤精神 璀璨中华文明”为主题的2025海峡两岸圣君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吸引了来自台湾不同宫庙的100多位信众参与。
“泉州晋江是我们血缘的根脉,永泰方壶岩则是我们信仰的源头。”受爷爷影响,26岁的台湾小伙蔡以谦从小就对张圣君的传奇故事感兴趣。
根之所在,情之所系。上世纪80年代,蔡以谦的爷爷蔡辅雄跨海来闽经商,特意跋山涉水到方壶岩祭拜张圣君。此行,蔡以谦专程来福州参加两岸圣君文化交流活动之余,希望代替耄耋之年的爷爷,再赴方壶岩寻根谒祖。
在台湾,像蔡辅雄、蔡以谦这样的信众还有不少,他们视方壶岩为自己信仰之根,不畏山高路远前来寻根谒祖。在方壶岩的圣君文化馆里,有许多台湾宫庙寻根之后赠送的锦旗,范围覆盖全岛。
说起台湾信众的永泰寻根情怀,离不开福建民俗文化专家叶明生。叶明生曾18次赴台参与文化交流活动。1994年,他在台湾参加宗教文化学术研讨会时,来到主祀张圣君的宜兰县苏澳镇晋安宫,宫庙的一位主委问他:“张圣君信俗的根究竟在福建哪里?我们想要去看一看。”在叶明生的牵线搭桥下,晋安宫与方壶岩正式建立了联系。
1998年,晋安宫第一次组织数十名信众到方壶岩“张圣君母殿”寻根谒祖。此后,两大宫庙的交流日益频繁。2009年、2018年,受晋安宫邀请,方壶岩张圣君金身两次赴台绕境巡安,受到台湾许多宫庙及信众的热忱接待。
“晋安宫与方壶岩的交流交往,让晋安宫的声誉与地位在台湾大大提升。自此,赴方壶岩溯源的台湾宫庙越来越多,两岸以张圣君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叶明生认为,这是台湾民众对根脉文化的认同与肯定。
汇聚青年和文创的力量
漫步方壶岩,除了宫庙、张圣君遗迹、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闽台张圣君文化园。
站在园内观景平台上,方壶岩的秀丽风光一览无遗,是人们朝拜后休憩的好去处。“未来,这里还将打造集文化馆、住宿、餐饮、观光等于一体的休闲项目,让前来寻根谒祖、参访祭拜的台湾信众可以留在方壶岩,深入探访、交流圣君文化。”张起敏说。
为了吸引两岸青年的目光,盘谷乡还邀请台湾的乡建乡创团队参与张圣君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在台湾,许多宫庙都会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比如冰箱贴、钥匙扣、车载挂饰等,有的宫庙甚至会设计自己的‘信俗宴’。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可以激发年轻人去了解、认识自己的根脉文化。”台青张瑜心设计推出了圣君故事手绘长卷、圣君福宴等。她认为,通过开发以张圣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创产品,可以吸引年轻人去探索这种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从而形成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张瑜心以自己为例,讲述了接触张圣君信俗前后的变化。过去,她对张圣君文化并不了解,但通过参与圣君文创产品的设计,对张圣君文化背后所呈现出的济世为民的精神感动不已。如今,只要回台湾,她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去探访台湾的张圣君宫庙,向家人介绍张圣君的故事。
无独有偶,台青简以信负责盘谷乡Logo的设计,当了解到圣君文化背后的“为民佑民”理念后,他深受触动,将“谷”字蕴含在Logo之中。“民以食为天,‘谷’既是盘谷乡的地名,也是圣君文化里‘为民佑民’的体现,这是两岸民心所盼。”简以信说。
对此,台中科技大学教授萧登福深有同感。“闽台有共同的神缘,他们都是在现实困境中以具体行动帮助过百姓的人,从而被民众尊崇至神。”萧登福建议,闽台应携手以共同的信仰为纽带,共同弘扬这种无私大爱的精神,深化两岸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共创美好的未来。(记者 吴洪 文/图)
上一篇:福州:守护明眸 致敬教师